正文 第15章 豐厚的文化資源如何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強大推動力(2 / 3)

秦安大地灣和敦煌莫高窟的文化底蘊和藝術魅力,在全球範圍內具有獨一性。而且,在遙遠而漫長的曆史上,大地灣和敦煌文化之所以發達昌盛,得力於強大繁榮的經濟。沒有持續發展的經濟支撐,文化不可能放射出如此絢麗的光芒。而如果沒有文化的靈魂注入,經濟也不會如此充滿生機地發展。所以,通常情況下,文化與經濟的發展是和諧的、統一的、相輔相成的。可是,進入現代社會後,甘肅旅遊經濟中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巨大的反差?大多數人的看法是:甘肅旅遊開發總體水平低、產品檔次低、接待能力低、市場知名度低;資源整合難度大,規劃滯後,文化內涵挖掘不夠,產品單一,活動內容不夠豐富多彩,尤其是交通製約嚴重,景區及道路沿線服務設施不配套;市場促銷力度小,旅遊企業和景區賓館參與促銷的主動性不夠;旅遊企業“小、散、弱、差”,機製不活,缺乏市場競爭力,各類旅遊人才嚴重匱乏等等。當然,這些因素確實嚴重地製約著甘肅旅遊經濟的發展。但我們還可以進一步拓展視野,從文化內涵挖掘與資源整合的角度深入探討這個問題。

第一,文化內涵挖掘

這方麵最成功的典範是取材於敦煌莫高窟文化的《絲路花雨》《敦煌古樂》《西出陽關》《大夢敦煌》《敦煌韻》等大型歌舞劇,對宣傳甘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近年來,以敦煌為題材創作的劇目在中國舞台演出中頗受觀眾歡迎和喜愛。如《絲路花雨》《大夢敦煌》等幾乎成為家喻戶曉的劇目。《絲路花雨》自搬上舞台以來連續不間斷地演出30多年,演出1600多場,共計310多萬人次觀看演出,是截至目前中國舞劇演出場次最多的劇目,被海內外觀眾稱為是“中國民族舞劇的典範”“東方的天鵝湖”。2009年,甘肅省歌舞劇院重新編排,又吸收了不少現代舞的元素,為2008年北京奧運和2009年國慶60周年獻禮。

2005年,央視春節聯歡晚會上,由21位聾啞舞蹈演員表演的舞蹈《千手觀音》以震撼人心的藝術魅力感動了全中國。同樣取材於敦煌的《千手觀音》體現了一種具有普遍性的人性美,是追求真、善、美的最高境界。這一連串的文化盛事表明,敦煌古代文化藝術內涵是非常豐富而且富有生命力的,在挖掘其內涵方麵,甘肅不但起步很早、連續不斷推出新產品,而且,幾乎每推出一部產品都能夠超越前者並在海內外引起強烈轟動,這種文化藝術現象在全國乃至全世界來說,恐怕都不多見。《絲路花雨》《大夢敦煌》等作品極大地宣傳了甘肅,很好地推動了旅遊發展。但是也要看到,30多來,基本上隻在舞蹈藝術領域取得了成功,這與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很不相稱。《絲路花雨》《大夢敦煌》以藝術表現力為創作目的,但這種文化產品本身就與旅遊產業密切相關。福建省武夷山市為了宣傳武夷山景區,創作了融現代雜技與魔術表演為一體的大型精彩歌舞《武夷神韻》,通過藝術表現,讓人們穿越時空隧道探訪閩越王國的盛世豐采,展示武夷人的勇敢和智慧。隨著舞台上竹筏在玉女山峰背景下的徐徐滑動,將武夷山旅遊優勢資源展現在人們麵前。《武夷神韻》使武夷山的旅遊推廣獲得巨大成功:1980年,武夷山旅遊剛起步時遊客寥寥無幾,而在1998年,就被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名錄,旅遊人數為165.15萬人次,旅遊收入6.62億元;2005年,旅遊人數達334萬人次,旅遊收入13.37億元。甘肅全省在2005年的接待遊客為1236.79萬人次,旅遊總收入達到62.56億元,僅為武夷山市的10倍多點;酒泉(包括敦煌市在內)2005年接待遊客190萬人次,旅遊收入達10.4億元,整整比武夷山少了3.33億元。而敦煌2005年接待國內外遊客100.21萬人次,旅遊總收入僅僅3.9億元,基本上隻是武夷山的零頭。

可是,酒泉和武夷山這兩個地區的旅遊資源簡直不可同日而語:首先,《武夷神韻》不能與《絲路花雨》《大夢敦煌》等舞劇相媲美;其次,從在海內外的知名度、學術含量等方麵來說,武夷山也無法與敦煌相提並論;再次,從旅遊資源的豐富程度、品種方麵來比較,差距更大。武夷山景區雖然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但方圓僅僅幾十平方公裏,以丹霞地貌為特點,風光明媚,擁有罕見竹木、奇異花卉、珍奇鳥獸和名貴藥材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盛產色豔、香濃、味醇的武夷岩茶馳名中外。從文化上講,主要有至今還流傳的大王與玉女傾心相愛的故事。而酒泉地域遼闊,麵積達19.1萬平方公裏,相當於甘肅省總麵積的三分之一,轄肅州區、敦煌市、玉門市及瓜州、肅北、阿克塞、金塔四縣,其中肅北為蒙古族自治縣,阿克塞為哈薩克族自治縣,以獨特的草原遊牧文化引人矚目。酒泉曆史悠久,自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開始設酒泉郡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曆史,境內山脈連綿,戈壁浩瀚,盆地毗連,銀裝素裹的冰川雪景、碧波溪流的平原綠洲和沙漠戈壁的海市蜃樓構成雄渾獨特的西北風光。它雄踞“絲綢之路”的咽喉,曾是通往中亞、西亞、歐洲的交通要道,目前保留有莫高窟、榆林窟等古代石窟寺7處,敦煌古城、瓜州城、橋灣城、陽關、玉門關、鎖陽城等古城關遺址27處,保存完好的漢長城13段,烽燧100餘座,古寺廟建築30餘處以及大片的漢、晉墓群和地下畫廊。唐代詩人王翰詩“葡萄美酒夜光杯”中提到的夜光杯就出自酒泉。至於其他與酒泉有關的宗教信仰、文獻典籍、民間故事、商業往來等等,數不勝數。

地理位置、交通服務等雖然是妨礙發展的重要原因,更重要的還是開發的思路不夠開闊,挖掘文化底蘊的程度不夠廣泛深刻。如前所述,甘肅多年來成功地推出了《絲路花雨》《大夢敦煌》等大型舞劇,但是,它們的成功更多地體現在藝術水平、票房收入及巡回演出的場次上,何況,這些成功也隻是與同行業相比,在旅遊宣傳方麵產生的作用不能與《武夷神韻》相比。尤其不能與近年來雲南、廣西等省區推出的大型實景劇相比。現代社會是多元化、交互滲透式的發展,如此精美的藝術佳作為什麼就不能很好地服務於旅遊市場?

2003年以後,在有關雲南旅遊的介紹中,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內容:晚上可自費欣賞楊麗萍傾情主演——原生態大型歌舞集《雲南映像》。《雲南映像》是一台將雲南原創鄉土歌舞與民族舞重新整合、充滿古樸與新意的大型歌舞集錦。參與《雲南映像》的演員70%是雲南各村寨的少數民族,服裝全部是少數民族生活原型著裝,著名舞蹈家楊麗萍出任藝術總監和總編導並領銜主演。演出始終貫穿著“原生狀態”主題,全劇以“雲”為序,“日”“月”“林”“火”“山”五場歌舞,一幕幕展現人們勞動、歡唱、愛情、圖騰、宗教、歌舞等內容。雲南流傳有1095個舞蹈品種、6718個舞蹈套路,《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雲南卷》中記載:無論是舞蹈數量還是種類,雲南都屬全國最多。楊麗萍甄選出最具代表性的煙盒舞、太陽鼓、象腳鼓等十多種民間舞蹈,真實記錄少數民族的生活與情感,成就了一個活著的民俗文化“博物館”,同時,也理所當然地成了雲南的旅遊文化形象。緊接著,著名導演張藝謀和王潮歌、樊躍及導演組全體成員在短短幾年時間裏連續推出了兩部文化藝術與旅遊互動的大型實景劇《印象·劉三姐》和《印象·麗江》。這兩部實景劇的最大特點在於“實景”,就在風景點!《印象·劉三姐》總投資達兩億人民幣,創作時間長達五年,以寫意手法把山歌、廣西民族風情及桂林山水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創造出天人合一的藝術境界。演出人數超過700,其中,還有300多人是當地漁民。如果天氣條件允許,每晚演出一小時,預計全年演出超過300場,將持續演出20年,成為廣西陽朔風景區的一大亮點,來到廣西陽朔旅遊的客人花錢買票就可以觀看。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演出舞台”:桂林陽朔的群山、遠處的煙雲、腳下清澈的漓江都是天然的美麗山水舞台的構成部分,方圓兩公裏。目前,已經把演出的中心地帶劉三姐歌圩景區和配套的鼓樓群申請兩項世界吉尼斯紀錄:世界上最大的山水實景劇場和最大的鼓樓群。對經濟欠發達的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說,《印象·劉三姐》確實是一個驚世駭俗的大手筆。筆者曾經懷疑:即便這個實景劇是藝術精品,有誰會專程花時間與金錢去桂林觀賞?那樣,成本不是太高了嗎?很多遊客確實不是衝著《印象·劉三姐》去看桂林、陽朔山水風光,但不少遊客確實在遊覽桂林、陽朔山水之餘的一個重要活動安排就是晚上觀看《印象·劉三姐》。每場門票從一百多到六七百、七八百不等。參加演出的300多當地漁民也都有報酬,據說一個漁民牽著頭水牛從台上走過可以得到20元,每年要是演出300場,他就有6000元的收入,還不影響他白天的正常生活。所以,這裏的農民自覺自願地保護給他們帶來財富的燈光、音響等舞台設備。我們觀看的時間是深秋,晚上天氣比較冷,但露天廣場上幾乎座無虛席。而且,有很多人租借棉大衣禦寒,就這附帶的一個小商機,會給當地老百姓帶來多大的實惠!演出及相關的服務成了當地漁民不折不扣的經濟增長點。通過這些活動,不但把大山深處的古樸文化傳遞到外界,而且,古老文化與現代文明不是很好地接軌了嗎?甘肅省推出的大型舞劇《絲路花雨》20多年前就叫得很響亮,一直紅到現在;《敦煌古樂》《西出陽關》《大夢敦煌》《敦煌韻》等也連續不斷地誕生,以其高品位、新視角的藝術魅力讓人陶醉,可是,來甘肅旅遊的遊客,很少有機會在敦煌的故鄉欣賞到它們。國內外來甘肅的人幾乎都要問:能不能看到《絲路花雨》《敦煌古樂》《大夢敦煌》等表現古代甘肅文化藝術與交流的舞劇或影視作品?深圳等城市有公園建設世界名勝微縮景觀,滿足大多數市民和遊客的欣賞需求,甘肅省為什麼就不能提煉一些《絲路花雨》《敦煌古樂》《大夢敦煌》等舞劇的“微縮演出”,哪怕僅僅在旅遊旺季奉獻給來自四麵八方的遊客呢?我們經常說的一句話是“經濟搭台,文化唱戲”,實際上,“文化搭台,經濟唱戲”也照樣可行,兩者是互動的,雙贏的,關鍵是要作為,要行動。不能一直慚愧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