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結語 繼往開來(1 / 1)

我們從哪裏來,要到哪裏去?

現在,又回到我們在第一章裏探討的這個問題。與“我們從哪裏來,要到哪裏去”高度關聯的一個問題是,“我們生存的意義是什麼?”

我們生存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先舉一個禪師的故事:百丈禪師常常與弟子們一起勞動,鋤草、砍柴、掃地無所不作,直到八十高齡仍然勞作不休。弟子見他不堪勞作,就把所有工具都藏起來。禪師當日沒有工作,也就沒有吃飯。第二天、第三天依然如此。弟子隻好把工具放回原處。禪師又工作,同時也開始吃東西。弟子問為什麼這樣?他說:“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禪師在體現存在的意義——每天的存在,每時每刻的存在,都要有意義。禪師心目中的意義,就是勞作!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樸素的語言表達的是同樣樸素的道理!先創造生活,再享受生活。這個故事及其蘊含的道理對年輕的朋友頗有啟迪意義。

再看一則神話傳說:周人始祖、帝堯時候人薑嫄是有邰氏之女,也是帝嚳高辛氏正妃。一天,高辛氏率領薑嫄到郊外祭祀,祈求子嗣。薑嫄路見巨人足跡,踐踏而過,忽覺全身一震,從此就有了身孕,懷胎一年,生下一個孩子。由於受孕奇異,薑嫄以為不吉祥,就把孩子丟棄到人跡罕至的小巷裏,可是牛馬經過,都回避孩子,不踐踏。丟在河溝的冰上,群鳥飛來用翅膀遮蓋,溫暖他。薑嫄見此情景,以為他是神,就又把他抱回來撫養,取名叫棄,這就是後稷。《詩經·生民》篇說:“厥初生民,時維薑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後稷。”後稷是中華民族曆史上是一位極具特殊意義的人、神疊合的傳說人物。他精於農作,德高望重,《尚書·呂刑》把他和伯夷、大禹並列,說“稷降播種,農殖嘉穀”。後稷的後代周族人得力於農作發展而興起,所以,在很長時期裏,周族首領世稱後稷。周族子孫沿襲後稷的官位,傳到十五代為周武王,後來伐紂成功,統一天下,曆史上稱為周朝。

這則神話傳說裏有兩個重要的文化信息:其一,對華夏民族有過巨大貢獻的後稷的父親是一個巨大的神異腳印;其二,後稷出生後幾次遭到被遺棄的命運,但最後還是回歸母親的懷抱。

這不正暗示了人類曆史發展進程中的狀況嗎?曆史發展變化中留下了一個接一個的腳印,後人踩著前人的腳印前行,留下新的腳印。人類的發展史就是在這種行走中形成的。

從字麵的形象來思考“人”字,一隻腳踩著傳承過去的現在,從曆史中走來;另一隻腳邁向連接過去和現在的未來。這兩隻腳支撐起不斷行走的人!

曆史永遠不會滯留,自然,我們的存在也是動態的。每代人要走過曆史時期的一段,都要留下深刻而生動的腳印,就如同大地灣的腳印,隴東黃土地上的巨人足跡,等等。

雖然,以人類現在的認識水平,我們還不能徹底解釋清楚人類從哪裏來,要到哪裏去。但是,我們已經能夠確定: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傳承過去,連接未來!

由此,人類存在的意義逐漸清晰。

我們存在的意義就是最大限度地把曆史與未來聯結起來,標記好“現在”這個坐標點。

我們存在的方式就是在行進中保持不偏不倚的直立姿態,然後,留下自己堅實深刻的腳印。最重要的是,我們的腳印對後人意味著什麼!

這個腳印,應該是孕育新生命之所在。

這個腳印,繼往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