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年譜的起源與發展(1 / 2)

我國各種文獻資料浩如煙海,國有史,邑有誌,宗有譜,家有乘,山林古刹亦有書,其中有一種記載人物傳記的較為特殊的文獻體裁,那便是年譜。之所以說年譜是一種較為特殊的文獻體裁,是因為它與一般的傳記有所不同,傳記以記傳主生平的一些重大事件為主,而年譜則是以譜主為中心,以年月時間貫穿,較為全麵細致地記載譜主一生所經曆的事件。通過年譜,我們可以更直觀地了解譜主的人生足跡,並且可以通過時間,編織起一幅較為豐富的譜主人生畫卷來。

年譜一詞,最早見於《漢書·藝文誌》。然而那時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年譜,隻有其名,而不是我們現在所見的年譜的樣式。年譜曆經歲月的變遷,曆經譜牒、年表、宗譜、傳記等體裁,才最終形成了現在的年譜形式。

學術界一般認為,最早的年譜始於宋代。據學者不完全統計,現存及見於過去目錄與其他著作記載的宋人所編年譜大約有165部,其中為前代人所編年譜有59部,其餘是為本朝人所編。我們現在可以考慮一下,年譜既然在宋代已經接近於成熟,也就是說宋代是年譜的成型期,那麼它出現的年代應該早於宋代。之所以說年譜始於宋代,是采取了一種較為折中的辦法,減少了一些學術紛爭,而且宋代所存年譜的數量確實較前代有了一個較大的提升。如在宋人為前代人所編譜中,有孔子譜九部、陶淵明譜五部、杜甫譜十二部、韓愈譜七部、白居易譜七部、柳宗元譜兩部等;在為本朝人所編的一百多種年譜中,政治家和著名文人大多有譜,有的還不止一種,如範仲淹兩部、歐陽修九部、周敦頤兩部、蘇洵四部、蘇軾九部、黃庭堅三部、蘇轍三部等;此外方外之人如僧人大慧普覺禪師、道士紫陽真人張用成等也均有同道為之編譜。由此可見,宋代的年譜數量已經較為可觀,而且,年譜的作者比較廣泛,有後世學者仰慕前賢而為之編譜,有門生、弟子為老師編譜,有人弟、子、孫為兄、父、祖編譜;也有僧人、道士為先賢編譜,更有譜主自編年譜。

自宋而始,年譜曆經元、明、清三朝不斷發展。清代編修年譜工作,與宋、元、明三朝相比,更是取得了較大的成績,現存古人所編年譜,有一半以上是清朝時所作,數量超出三朝總和。與前三朝相比,清代編譜者不少是學識深厚的學者,這就使一大批質量較高、足以供參考的年譜紛紛呈現於學術之林,為我們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價值的資料。

近代以來,譜主範圍比以前更為擴大,超出了過去以達官貴人、文人學者為主要譜主的局限,社會各階層的傑出人物都被列為譜主,如被誣為盜匪的洪秀全、秋瑾;不受重視的科技人物梅文鼎、李善蘭;戲劇小說家蒲鬆齡、曹雪芹以及僧道、婦女等都有專譜行世。清代大批漢學家的生平、學行也有專譜行世,這對學術史的研究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