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譜的起源
家譜,又稱族譜、家乘、祖譜等,是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以血緣關係為主體的家族世係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跡的特殊圖書體裁。家譜是中國特有的文化遺產,在漢文化中有悠久的曆史,後來在民族融合中逐漸在各民族中開始出現。家譜是中華民族珍貴的人文資料,對曆史學、民俗學、人口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
古往今來,在祖國廣袤的土地上,散居著許多大大小小的家族,他們都有著各自共同的祖先,是血緣關係將他們牢固地聯係在一起。這些家族構成了中國古代社會的基礎。為了能使統治得到延續和穩定,權力更替和財產的繼承能夠平穩實現,不致落入外人之手,無論是國家還是各個家庭都十分重視血統的純正。為此,記錄血緣關係和血統世係的譜牒就應運而生。早在中國進入奴隸製社會初期的夏朝,王室就有了記錄自己世係的譜牒,這就是夏王的家譜。商、周王室也都有自己的家譜,後人曾加以整理,編成《五帝德》《帝係》《五帝係牒》《世本》等通代譜牒。司馬遷在創作其不朽的史學著作《史記》時,就曾參考並仔細研究過這些資料,寫成《五帝本紀》《夏本紀》《殷本紀》《周本紀》《楚世家》和《三代世表》,完整、係統且具體地記錄了五帝的世係和夏、商、周三代王室及楚王室由始祖而下的本支曆代世係。同時,司馬遷還根據春秋時期各國國君的家譜,編成《十二諸侯年表》。
關於家譜的起源,雖然目前學術界眾說紛紜,但從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碑文等中國早期文字,及史類文獻對家譜起源的考證,家譜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
家譜的起始與士族門閥製度有重要的關係。自魏晉以後,譜牒之學大盛,一些士族門官都以此互相誇耀。但隋唐及其以前的譜牒早已亡佚殆盡,宋、元及明朝的家譜也幸存寥寥。現在能見到的,主要是清代和民國時期的家譜。家譜的名稱很多,大體唐以前都稱家譜、家傳的,宋代又有宗譜或族譜之謂。到了明代,特別是清代以後,名稱更多,如宗譜、世牒、世譜、家譜、家乘、家誌、譜錄等。
(二)家譜的發展與演變
夏商以來,不僅王室有家譜,諸侯及一些貴族也都有自己的家譜,專門記錄家族世係。政府設專門機構管理,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官居三閭大夫,其主要職責就是掌管楚國昭、景、屈三族的三姓事務,編製三姓的家譜。春秋時期,有人對這些家譜進行整理,編有《世本》15篇,集中記錄了從黃帝至春秋時期帝王公侯卿大夫的家係。相傳,荀子也曾編有《春秋公子血脈》,此書今已佚,可“血脈”二字,生動形象地揭示了家譜的本質。漢代司馬遷在寫作《史記》時,十分重視家譜並大量參考了春秋以前的各種譜牒資料,用《太史公自序》的語言是“維三代尚矣,年紀不可考,蓋取之譜牒舊聞”。《史記》所記述的上古以來的政權更替和諸侯貴族的家係曆史,是我們今天了解上古曆史的權威著作。
春秋時期,皇帝的家族事務由政府專門設置宗正來管理,當然也包括皇帝的家世記載和家譜編行,民間的家譜基本處於自流階段。秦代的家譜,現在已不見記載。漢代家譜,見於文獻記載的有《帝王諸侯世譜》20卷,《揚雄家牒》《鄧氏官譜》以及潁川太守聊氏所作的《萬姓譜》等。此外,還有一些碑刻實物,也記載了家脈的傳承。
東漢時期,政府選拔人才的途徑之一是“察舉”,即根據社會議論來判別一個人的品德和才能,然後量才錄用。評論必須由社會頭麵人士進行。而他們自然不會注意到普通人家的子弟,目光隻能在同階層的圈子裏,這樣,門第和家世就逐漸重要起來。三國時代,魏國實行了九品中正製,分九個等級從士人中選官,它以士人的籍貫、門第作為主要標準,這種選士方法,當時被稱為門選。根據門第來選官的最終結果是強化和保證了門第等級的尊嚴,防止低門第者通過認宗、聯宗、聯姻等方式擠入高門第,分享特權和既得利益。因此,為了選官便利和身份證明,無論是政府還是豪門,都非常重視家譜的纂修。家譜在政治、婚姻方麵作用的遞增給家譜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譜牒由此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政府設置“譜局”,專門編修譜牒,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均設“譜庫”一類機構,收藏譜牌,以備不時查驗。
為了能使家族等級區別清楚,南北朝時除了編有本家族的譜牒之外,也編有如《百家譜》之類的郡姓、州姓譜,將本州、本郡的大小家族,三六九等地區別記錄各自的世係,據蕭梁時期阮孝緒的《七錄》記載,當時的譜牒著作就達一千餘卷。那時的寒門素族,如果要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除了與士族攀婚之外,隻有偽詐高門,詭稱郡望了。
南北朝時,家譜如此重要,因而,一切能證明家族身份、氏族等級的文件、資料都一定要有世係的內容,流傳至今的一些墓誌銘和史書也不例外。尤其是北魏收所撰的位居封建時代二十四部正史之一的《魏書》,更是一部家譜式的正文,每一列傳後,均附有子孫名字、官爵,最多的竟達百餘人。南北朝時期的家譜現在已基本亡佚,這些史書為我們保留了一批相當完整的譜係資料。此外,南北朝時的一些注書也曾大量引用當時的家譜資料,如裴鬆之《三國誌注》引用19種,劉孝標《世說新語注》引用達36種,由此亦可見當時譜書之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