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家譜的起源與發展(2 / 2)

隋唐兩代的統治者都出身於豪門士族,因而,對於譜牒維護統治利益,鞏固政權的作用非常清楚。隋唐時期,門閥製度也很盛行,但與南北朝時有所不同,一是隋唐取士大多通過科舉製度,與門第關係不大;另外,經過隋末農民起義的衝擊,南北朝時的一些士族衰落、消滅了,另一批軍功貴族崛起,產生了一批新的豪門,構成李唐王朝的統治基礎和主體。為了維護整個統治集團的既得利益,鞏固統治基礎,唐王朝的譜牒修撰權基本為官府所壟斷。政府設置了專門機構,不惜花費巨大代價,一次又一次地組織編寫了數部大型的譜牒著作。唐代政府修撰的譜牒,均為政治作用明顯的姓氏譜和衣冠譜,比較著名的有《氏族誌》《姓氏錄》《姓族係錄》《元和姓纂》《皇室永泰譜》《唐皇玉牒》等,都是皇皇巨製。官修譜牒,成了一個十分有效的政治工具。以譜牒形式將各派政治力量的既得利益固定下來,調整了統治集團內部的利益關係。

譜牒在唐代政治生活和婚姻中仍有相當大的作用,尤其是在婚姻方麵。因而,不僅官府修譜來評定姓氏高下,私人自修家譜的情況也很多。據《新唐書·藝文誌》的不完全記載,經過唐末及五代戰亂所餘的各類家譜仍達一千餘卷。同時,還湧現了一批譜學家,在社會政治活動中發揮著作用,隻可惜唐代的各類家譜除了敦煌石窟中保留有若幹殘頁外,早已蕩然無存。

唐末黃巢起義徹底摧毀了貴族門閥製度。五代時期,征戰不已,權貴者多是靠戰功而升遷的,基本上沒有什麼顯赫的家世值得誇耀,再加上貴賤變化無常,更替很快,權貴者既不願意,也不可能抽出時間來擺家世,排門第,魏晉以來的政府譜學也就自然消亡了。

宋朝建立後,取士繼承了唐朝的科舉製度。婚姻很少注重門閥,唐朝以前譜牒所能起的政治作用已基本消失,鞏固統治用不著這個政治工具,政府沒有必要再來編修或收藏各種家譜。家譜曲纂修,一時衰落了,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宋仁宗皇祐、至和年間才得到改變。唐宋八大家中的歐陽修、蘇洵不約而同地編寫了各自的家譜。並提出了編修原則和具體的方法、體例,使得家譜以另一種麵目逐步走向繁榮。

歐陽修在主持編修《新唐書》時就十分重視譜牒,專門在《新唐書》中設置了《宗室世係》《宰相世係》,用以記錄李姓皇族的世係和唐代369名宰相的世係。修訂《新唐書》後,他發現自己的家族世係族人們都不太清楚,為了使族人和子孫能夠了解祖先遺德,他采用了史書的體例和圖表方式,將五世祖安福府君歐陽萬以來本家族的遷徙、婚嫁、官封、名諡、享年、墓葬及其行事等編成一部新型家譜。幾乎與之同時,蘇洵也編成《蘇氏族譜》。二人都是使用“小宗之法”,都是以五世祖作為家族始祖的。這是由於五代以來,整個社會成員的政治、經濟地位都不是固定不變的,一般家庭很少能夠世代富貴,倘若追溯五世以上的祖先事跡時,往往會碰到幾世貧賤,族人臉上無光。因此,一般家族隻好采用“小宗之法”。至於皇族,則可追溯數十百代,采用“大宗之法”來編修家譜。兩宋時代,很多士大夫都為自己的家族編寫家譜,同時,還出現了一些理論著述,最著名的就是鄭樵的《通誌·氏族略》,這些理論和實踐,指引著兩宋私人修譜事業蓬勃發展。

遼、金、元三代的家譜,如今已全部失傳,見於目錄記載的也非常少。明清兩代的家譜編修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的高峰,現在我們所能見到的古人家譜大都是明清兩代纂修的,明清兩代家譜編纂的目的與宋代一樣,主要是為了記錄家係、和睦家族、教育族人以及提高本家族在社會中的聲望和地位。因而,明清兩代的家譜內容比宋代增加了許多。為了抬高和標榜家族高貴,很多家譜采用了“大宗之法”。動輒上溯幾十代,上百代,必定以古帝王或名人為先祖。除將家族世係排列清楚外,又增加了傳記、著述、祠堂、家規、家訓等方麵的內容,人物的記述也增加了子女、婚嫁等方麵的情況。為了隱惡揚善和保持血統純正,還規定了各種人物不準入譜的限製。行文重視文采,為了使家族世係的延續得以永遠記錄下去,還規定了續修家譜的年限。所有這些,使得明清時代的家譜纂修更係統,價值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