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譜的名稱
家譜,曆史上曾有多種名稱,家譜僅是其中使用最多和最有代表性的一種。從古至今,家譜類文獻的名稱大致還有如下這些:族譜、族係錄、族姓昭穆記、族誌、宗譜、宗簿、宗係譜、家乘、家牒、家史、家誌、家記、百家集譜、世錄、世家、世本、世紀、世譜、世傳、世係錄、支譜、本支世係、帝係、玉牒、辨宗錄、係葉譜、述係譜、大同譜、大成譜中表簿、房從譜、諸房略、全譜、合譜、統譜、通譜、總譜等等。
家譜的命名,通常是在家譜之前冠以姓氏、地名、郡望、幾修等內容,如《汾湖柳氏第三次纂修家譜》,有地名、姓氏、幾修。《六修嚴氏家譜》隻有幾修和姓氏。還有一些則標上具體住處,如《毗陵修善裏胡氏宗譜》。
(二)家譜的內容與格式
上古時期的家譜,僅為君王諸侯和貴族所獨有,家譜的作用僅為血統的證明,是為襲爵和繼承財產服務的,其內容也比較單一,僅為世係的說明。
魏晉以後,選官、婚姻以至社會交往都要看門第,這樣一來,家譜在政治生活、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就大大增強,家譜的內容也比以往有所增加。
到了宋代,官方修譜的傳統禁例被打破,民間編撰家譜的風氣更加興盛,這時的家譜在政治生活中基本上不再發揮作用,其作用轉移到尊祖、敬宗、睦族上。家譜經常被反複修撰,每次修譜,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間的大事。
到了明清兩代,家譜修撰的結構已基本定型,流傳到現在的家譜也極為豐富。
家譜的內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係圖,即某人的世係所承,屬於何代、其父何人;第二部分是家譜正文,是按世係圖中所列各人的先後次序編定的,分別介紹各人的字號、父諱、行次、時代、職官、封爵、享年、卒日、諡號、姻配等。這些介紹性的文字,長者五十餘字,短者僅二三字,實際是人物小傳;第三部分為附錄。
有些家譜,在立譜時,便確定了家族世係命名的輩分序列,而且事先標定字號,輩分清楚,鄉間名之為“排輩”,實則是排資論輩的意思。由於曆史上形成的重男輕女思想,男子在起“大名”時,必須以預定的某字作為名字的一部分。這個字要放在全名三字的中間或最末,各個輩數層次不一定完全一樣,但有著約定俗成的規矩。
中國古代的家譜,因為時代不同,作用不同,因而,記錄的內容也不完全相同,越到後期內容越多,越到後來記錄越詳,與之相適應的是,家譜的格式在不同時代也不盡相同。
商用甲骨、青銅家譜僅記錄世係。格式上是每人一行,說明關係,較為簡單。漢代的家譜格式大致有三種。一為橫格表製,分代分格,按時代順序排列《史記》中有關各表是其代表;二是以姓名為單位,先敘得姓起源,再述世係和官位;三是一貫連寫,漢代流傳至今的兩塊碑文《孫叔敖碑》和《趙寬碑》是其代表。魏晉南北朝是分行寫,或連行寫,每代與前代空一格,這從現存北魏薛孝通貽後券等的墓誌就可看出。唐朝的家譜大多為合譜,一般是以姓為單位排列連寫。宋代以後,又開始分代分格。明清時代的家譜,大多取法於此,卷首列世係總表,以備檢查,然後每人半頁,依輩排列。
家譜修撰到了明清兩代結構已基本定型。明清兩代家譜的格式大致排列如下:
譜序:
有自序和他序的區別,其內容為敘述修撰緣起,本譜的修撰曆史、過程與內容大要及修訂年月等,作用是宣揚本譜主旨,頌揚祖德,使子孫讀來能敬祖向善。如果本譜是續修之作,那麼,除收載新寫的序外,以往曆次修譜的舊序,也一並收入。有時為了增光族望,還專請當代名人作序,並將以往名人為列譜所作的序也依時代先後排列收載。譜序在有些家譜中亦有別稱,如“引”“譜說”“譜銘”“譜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