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卷一(1)(2 / 3)

為了規範家族成員的言行,使其符合家族倫理道德,顏氏又特地滿懷深情地描述了顏家的優良家風,表達了讓子孫繼承和弘揚優良家風的願望。同時,顏氏通過自述少年時代的不幸經曆,即九歲喪父後由哥哥撫養,但哥哥有愛弟之心,卻不懂教弟之道,更缺少教育之法,“有仁無威,導示不切”,致使顏氏那時受不良習氣的影響而變得沒有修養。好在隨著年齡的增長,他自己覺悟了,感到自己少年時代之所以沒有修養,完全是因為缺乏良好的教育。因此,他撰寫“家訓”以避免子孫重蹈自己的覆轍。

整篇序言,虛實結合,情理交融,娓娓道來,新意迭出,將撰寫“家訓”的宗旨、目的闡述得明白透徹,令人信服。

我國古代從來都是將“修身、齊家”作為“治國”的根本之道。早在《周易·家人》這一卦中就提出君子處世,不僅要注意修身,也要注意齊家,並且卦辭中還指出“教先從家始”、“正家而天下定矣”。《禮記·大學》篇則更明確地提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觀點,指出:“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顯然這是把齊家作為治國平天下的必要條件,而又把修身看作是齊家的根本因素,因此家教顯得尤為重要。古人家教都是把人格的修養放在第一位的,這也被稱作是“人格塑造法”。這種家教的方法是從上到下的教育,即首先從自身做起,然後再去要求後世子孫。顏氏能做到這樣,中國的古代人很多也都是這樣做的。其中,元朝人許衡在家教方麵的成功就是一個值得借鑒的典型。

元朝人許衡,官至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祭酒,是元代儒家學說的代表人物。他從小就注意人格的修養。他生活的時代正是金、元亂兵之際,有一次正值暑天,他與眾人一起過河陽,口幹舌燥的人們見路邊有梨樹,便爭搶梨子吃,隻有許衡危坐樹下自若。有人問他為何不吃,他說:“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們說:“亂世,此無主。”許衡答道:“梨無主,吾心獨無主乎?”他不僅自己具有高尚的人格,還很重視子弟的人格教育。他引導兒子通過讀《孟子》等聖賢書來培養良好的人格,而且還通過寫詩的形式對兒子進行人格教育。他有一首著名的《訓子》詩,通過此詩可以看出他希望兒子能夠把握人生,辛勤勞作,純真篤實,磊落忠信,致君濟民,不圖苟且之功名。其中“純真”,是指自覺、真實地實踐倫理道德規範,盡其本然之善性。

許衡對兒子人格教育下的一番工夫果真沒有白費,在他的教育下,孩子們從小就培養了高尚的品行。《元史》本傳稱,他人“庭有果,熟爛墜地,童子過之,亦不睨視而去,其家人教化之如此”。許衡的兒子都不負父望,自強自立。長子師可“誌趣端正”,官至諫議大夫,四子師敬“明經務誠,學尚節概,肖父風”,曆任吏部尚書、中書參知政事、國子祭酒、太子詹事等職,官至禦史中丞、廣祿大夫。

由此可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古以來的聖賢名臣都很重視家庭教育,比如北宋的範仲淹、清代的曾國藩等,他們不僅自己職高位顯、名垂千古,為曆代所景仰,而且子侄們也非常賢能,為人們所稱道。這樣的例子可謂數不勝數,《三字經》中說:“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具揚。”是說古人竇燕山有五個兒子,由於他教子有方,五個兒子個個成才。做父母的要想把子女培養成才,首先要加強自身的人格修養,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要求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自己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因此,良好的家庭教育不僅僅是成就了孩子,同時也成就了家長乃至整個家族的聲譽。當然,這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家長要以身作則,就像古人所說的“課子課孫先課己”、“打鐵先得自身硬”。

《圍爐夜話》中說道:“父兄有善行,子弟學之或不肖;父兄有惡行,子弟學之則無不肖。可知父兄教子弟,必正其身以率之,無庸徒事言辭也。”意思是說,父輩兄長有好的德行舉止,晚輩可能學不像也比不上,但是如果長輩有不好的行為,則晚輩總是一學就惟妙惟肖。可見長輩要想教育好晚輩,就一定要先端正自己的行為,來做晚輩的表率與楷模,而不是隻在言辭上下工夫。通讀全篇以後,我們就可以看到,顏氏不僅僅是用言辭教育子孫,他要求子孫做到的,首先自己就已經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