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如果不從事語言學的研究,我們沒有太大的必要去考證一些古籍的字音,但是作為一個普通人來說,沒有一個人是不需要用語言進行溝通交流的,那麼,要想達到理想的溝通交流的效果,語言就是一個很關鍵的因素。如果從小不培養自己發音吐字方麵的能力,或者在平時不注意文字的讀音,那麼錯誤將很難避免,與他人的溝通交流就會受到一定的限製。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之所以大力推廣普通話,是為實現社會各方麵的發展提供更順暢的溝通途徑。學說普通話,說好普通話,不僅對字詞聲調要正確無誤,還要注意字詞的讀音一定不能弄錯了。字正腔圓的發音,優雅自信的談吐,不僅體現一個人的文化素質,同時也能從中看出他的道德修養。
雜藝第十九
【原文】
真草書跡,微須留意。江南諺雲:“尺牘書疏,千裏麵目也。”承晉、宋餘俗,相與事之,故無頓狼狽者。吾幼承門業,加性愛重,所見法書亦多,而玩習功夫頗至,遂不能佳者,良由無分故也。然而此藝不須過精。夫巧者勞而智者憂,常為人所役使,更覺為累;韋仲將遺戒,深有以也。
【譯文】
楷書、草書等書法,是應該稍加留意的。江南有條諺語說:“咫尺書信,就是你給千裏之外的人看的臉麵。”今天的人們繼承了兩晉、劉宋以來的風氣,留心研習書法,因此在這方麵不會覺得為難窘迫。我小時候繼承家傳的學業,再加上自己天生就喜歡書法,見到了很多書法範帖,也在賞玩研習上下了很大工夫,但是終究不見書法水平有所提高,這大概是我沒有這方麵的天分的緣故吧。然而這門技藝也不必學得過精。因為巧者多勞,智者多憂,一旦常常受人支使差遣,你就會覺得精通書法是一種負擔了。魏代書法家韋仲將告誡兒孫千萬不要學書法,還是不無道理的。
【原文】
王逸少風流才士,蕭散名人,舉世惟知其書,翻以能自蔽也。蕭子雲每歎曰:“吾著《齊書》,勒成一典,文章弘義,自謂可觀;唯以筆跡得名,亦異事也。”王褒地胄清華,才學優敏,後雖入關,亦被禮遇。猶以書工,崎嶇碑碣之間,辛苦筆硯之役,嚐悔恨曰:“假使吾不知書,可不至今日邪?”以此觀之,慎勿以書自命。雖然,廝猥之人,以能書拔擢者多矣。故道不同不相為謀也。
【譯文】
王羲之是位風流才子,他瀟灑不受約束,沒有人不知道他的書法,但是正是因為這樣,他的其他方麵的特長就都被掩蓋了。蕭子雲常常感歎說:“我撰寫了《齊書》,刻印成一部典籍,書中文章弘揚大義,我認為很值得一看;可是最終卻隻是由於抄寫得精妙,靠書法出了名,也算是怪事了。”王褒出身高貴,才華橫溢,文思敏捷,到了北周後,他也依然得到禮遇。由於他擅長書法,所以便常常為人書寫,困頓於碑碣之間,辛苦於筆硯之役。他曾後悔地說:“如果我不會書法,大概就不會像今天這樣勞碌了吧?”因此,千萬不可以精通書法而自命不凡。當然了,地位低下的人,因寫得一手好字而被提拔的事例也很多。所以說,道業不同的人是不能謀劃到一起的。
【原文】
梁氏秘閣散逸以來,吾見二王真草多矣,家中嚐得十卷;方知陶隱居、阮交州、蕭祭酒諸書,莫不得羲之之體,故是書之淵源。蕭晚節所變,乃是右軍年少時法也。
【譯文】
梁武帝秘閣珍藏的圖書、字畫散失以後,我見到了很多王羲之、王獻之的真書、草書作品,家裏也曾收藏十卷;看了這些作品後,才知道陶隱居、阮交州、蕭祭酒等人的字,無不是學王羲之的字體格局,可見王羲之的字應是書法的淵源。蕭祭酒晚年時的字有所變化,這種改變就是轉向王羲之年輕時所寫的書體。
【原文】
晉、宋以來,多能書者。故其時俗,遞相染尚,所有部帙,楷正可觀,不無俗字,非為大損。至梁天監之間,斯風未變;大同之末,訛替滋生。蕭子雲改易字體,邵陵王頗行偽字;朝野翕然,以為楷式,畫虎不成,多所傷敗。至為一字,唯見數點,或妄斟酌,逐便轉移。爾後墳籍,略不可看。
【譯文】
東晉、劉宋以來,人們大多通曉書法。所以一時形成了風氣,在人們中互相產生了影響,所有的書籍文獻都寫得楷正可觀。雖然其中難免也會出現個別俗體字,但損害不大。這種風氣直到梁武帝天監年間也都還沒有改變;到了大同末年,異體錯訛之字逐漸產生並大量出現。蕭子雲改變字的形體,邵陵王常使用錯別字;朝野上下都風起效仿,作為模式,如此畫虎不成反類犬,造成很大的損害。有的將一個字簡化成隻有幾個點,有的將字體隨意安排,任意改變偏旁的位置。從此以後的文獻書籍幾乎沒法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