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載以鱉甲車,襯土而下,平地無墳;若懼拜掃不知兆域,當築一堵低牆於左右前後,隨為私記耳。靈筵勿設枕幾,朔望祥禫,唯下白粥清水幹棗,不得有酒肉餅果之祭。親友來酹者,一皆拒之。汝曹若違吾心,有加先妣,則陷父不孝,在汝安乎?
【譯文】
用平板車將棺木運到墳地,墳坑底部鋪上一層土就可下葬了,不用堆土築墳;如果你們擔心以後掃墓時弄不清地方,可以在墓的四周築矮牆作為標記,或者隨意標記也行。靈床上不要設枕幾,初一月半祭奠時,祭品隻用白粥、清水和幹棗即可,不需要用酒肉餅果。如果親友們前來祭奠,一概拒絕就是了。如果你們違背了我的意願,將我的葬禮辦得超過了你們祖母的禮儀,那就是陷我於不孝之地了,你們能安心嗎?
【原文】
其內典功德,隨力所至,勿刳竭生資,使凍餒也。四時祭祀,周、孔所教,欲人勿死其親,不忘孝道也。求諸內典,則無益焉。殺生為之,翻增罪累。若報罔極之德,霜露之悲,有時齋供,及七月半盂蘭盆,望於汝也。
【譯文】
至於舉辦佛教的公德道場,則應量力而行,不要弄得傾家蕩產,使你們自己挨餓受凍。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先,這是周公、孔子所教導的,目的是讓人不要很快遺忘自己過世的父母,不要忘記孝道。要是按照佛經來推究,這些都是沒有益處的。若以宰殺牲畜來祭祀,便更增加了我的罪過。倘若你們真的想報答父母的恩德,表達對父母的思念之情,那麼我希望你們除了在平常按時設齋供奉外,到七月十五盂蘭盆會的時候,能來掃祭。
【原文】
孔子之葬親也,雲:“古者,墓而不墳。丘東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識也。”於是封之崇四尺。然則君子應世行道,亦有不守墳墓之時,況為事際所逼也!吾今羈旅,身若浮雲,竟未知何鄉是吾葬地;唯當氣絕便埋之耳。汝曹宜以傳業揚名為務,不可顧戀朽壤,以取堙沒也。
【譯文】
孔子安葬親人時說道:“古代的墓是不起墳堆的。我孔丘是常年在外四處奔走之人,不能不在墓地上留個標誌。”於是就堆起了一個四尺高的墳堆。這樣看來君子處世行道,也有不能守著墳墓的時候,更何況還有一些特殊情況所迫呢!我現在寄居他鄉,自身就像飄蕩不定的浮雲,連自己的葬身之地都不知道會是哪裏;我一旦斷氣以後,隨地埋葬即可。你們應該以繼承功業、弘揚美名為自己的使命,切不要因為顧戀父母的朽骨墳土,而葬送了自己的前程。
【評析】
人的生命再長不過百年,而百年的時光對於亙古長存的宇宙來說,隻是彈指一揮間。俗話說:螻蟻尚且偷生,何況人乎?由此看來,生與死對人來講是一件大事,是不敢當兒戲的,所以沒有人是不畏懼死亡的。因此,當一個人站在死亡的邊緣時,他的心理應該是很複雜的,能做到平靜對待這一事實的,應該不多。但是顏氏卻是這少數人中的一個。在別人都忌諱死的時候,他卻寫下了《終製》,相當於我們今天的遺囑。“終”就是生命的終結,“製”就是喪事的安排。顏氏在一開始就講了自己進入暮年後的心態和對死亡的理解,他說死亡是人的自然結局,沒有人能免得了。
人生,猶如夢幻與泡影,亦如朝露與電光,轉瞬即逝,其間的一切也仿佛鏡花水月,黃粱一夢,看得透的,就能在生命走向終點的時候做到心平氣靜。
莊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因為他對人生有著獨特的體驗和透徹的思考,所以,他的哲學可以稱為生命的哲學。在對待生死的問題上,他跟常人有很大的差異。
莊子與妻子相親相愛,十分融洽,二人相安無事地過了大半輩子。在他們都進入暮年的時候,莊子的妻子因患重病,先於自己的丈夫死去了。聽到這個消息,大家都很悲哀,作為莊子朋友的惠子前往吊唁,並想安慰一下莊子,卻發現莊子並沒有號啕大哭,相反,他正在若無其事地兩腳著地岔開坐著,一邊敲打著盆子,一邊哼哼呀呀地唱著歌,臉上毫無悲哀的影子。看到惠子來了,他也不起來迎接,隻是麵無表情地點了一下頭,仍然敲盆唱歌。惠子十分詫異,他不能理解為什麼莊子沒有為妻子之死而悲傷痛哭,無法忍受莊子這麼薄情寡義,不由得生起氣來。他滿臉不高興地責怪莊子:“你和你的妻子生活了一輩子,她為你生養子孫,操勞不息,苦了一輩子,直至衰老而亡。可是她死了,你不僅不哭,反而還在敲盆唱歌,顯得這麼高興,叫大家難以理解,你這樣做不是太過分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