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如顏氏文中提到的書畫、算術、醫學、下棋等也是一樣,因為我們現在的時代,給了每一種人才成長的空間,不存在因什麼而受辱的情況。《三字經》裏說:“知某數,識某文。”即:要知道基本的算術和高深的數學,以及認識文字,閱讀文學。數代表現在的自然科學,文代表現在的人文學科,知識的傳授古今中外不過就是自然科學和人文學科兩大類,而要想學好這些知識,就要從最簡單的算術和認字開始一點一滴地積累。隻有掌握了最基本的算術規律和法則,日後才能學習更加高深的數理運算和自然科學;也隻有先學會讀寫最基礎的文字,以後才能讀懂艱澀深奧文章,才能文思泉湧、下筆千言。因此這些都是培養孩子文化底蘊的關鍵因素。當然,這還要看孩子是否對此感興趣,是否有這方麵的天賦,如果有的話,就不要埋沒了孩子,沒有也不要強求。
顏氏的觀點還是可以借鑒的,即:要分清主次,弄清某個階段孰輕孰重,避免孩子玩物喪誌。但是如今我們已經不必對文中所說的六藝中的任何一藝存有偏見。因為當今社會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著高深的學問,隻要能深入研究,就都會有作為的。
終製第二十
【原文】
死者,人之常分,不可免也。吾年十九,值梁家喪亂,其間與白刃為伍者,亦常數輩;幸承餘福,得至於今。古人雲:“五十不為夭。”吾已六十餘,故心坦然,不以殘年為念。先有風氣之疾,常疑奄然,聊書素懷,以為汝誡。
【譯文】
死亡,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必然的結局,誰也避免不了。我十九歲的時候,正值梁朝動蕩不安,其後多數時光都是在刀光劍影中度過;幸虧承蒙祖上的福蔭,我才得以活到現在。古人說:“活到五十歲就不算短命了。”我已年過花甲,所以心裏平靜坦然,不會因剩下的時日不多而有所顧慮了。以前我患有風氣的毛病,常擔心自己會突然死去,所以姑且記下平時的想法,作為對你們的囑咐訓誡。
【原文】
先君先夫人皆未還建鄴舊山,旅葬江陵東郭。承聖末,已啟求揚都,欲營遷厝。蒙詔賜銀百兩,已於揚州小郊北地燒磚,便值本朝淪沒,流離如此,數十年間,絕於還望。今雖混一,家道罄窮,何由辦此奉營資費?
【譯文】
我的亡父與亡母的靈柩都沒能送回故鄉建鄴,暫時葬在江陵城的東郊。承聖末年,已啟奏要求遷回揚都,著手準備遷葬事宜,承蒙宣帝下詔賜銀百兩,我已在揚州近郊北邊開始燒製墓磚,不料卻碰上了梁朝滅亡,我流離失所到此境地,幾十年來,我對遷葬揚都幾乎不再抱有希望了。如今雖然天下統一,但是我們已經家道衰落,哪裏有能力支付這營葬造墓的費用?
【原文】
且揚都汙毀,無複孑遺,還被下濕,未為得計。自咎自責,貫心刻髓。計吾兄弟,不當仕進;但以門衰,骨肉單弱,五服之內,傍無一人,播越他鄉,無複資蔭;使汝等沉淪斯役,以為先世之恥;故腆冒人間,不敢墜失。兼以北方政教嚴切,全無隱退者故也。
【譯文】
況且揚都已被破壞,老家沒有一個親人了,加上墳地被淹,土地低窪潮濕,也沒辦法遷葬。隻有自己責備自己,銘心刻骨地感到愧疚了。想來我們兄弟不應該再求官任職;但是由於家道敗落,骨肉單薄,五服之內也沒有他人了,背井離鄉,再也不能借助門第或者原有資曆的庇護了;如果要使你們淪落到任人差遣的地步,那就是先輩的恥辱了;所以,我隻有硬著頭皮混下去,生怕出什麼差錯。再加上北朝的紀律法規都很嚴格,不允許退隱,就隻好這樣了。
【原文】
今年老疾侵,儻然奄忽,豈求備禮乎?一日放臂,沐浴而已,不勞複魄,殮以常衣。先夫人棄背之時,屬世荒饉,家塗空迫,兄弟幼弱,棺器率薄,藏內無磚。吾當鬆棺二寸,衣帽已外,一不得自隨,床上唯施七星板;至如蠟弩牙、玉豚、錫人之屬,並須停省,糧罌明器,故不得營,碑誌旒旐,彌在言外。
【譯文】
我現在年老體弱多疾,倘若突然去世了,是不必要求喪禮詳備周全的。如果有一天我離去了,你們隻需為我沐浴淨身即可,而不必費力去招魂,入殮時穿著普通的衣服即可。你們的祖母去世時正值災荒,家徒四壁,兄弟們年齡又小,因此,她的棺材又輕又薄又粗糙,墓內也沒有用磚塊來砌築。所以,我也隻要二寸厚的鬆木棺材,隻放衣帽即可,不要任何隨葬品,棺材底部需放一塊七星板;其餘像蠟弩牙、玉豚、錫人等都不用,不要去置辦糧罌明器,也不要墓誌銘和旗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