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 3)

楊鵬飛

“文獻名邦”、“海濱鄒魯”的莆陽桑梓,與長期學習、生活、工作於斯的我有著特別的情懷,我投身並見證了古府新市“跨越發展、宜居港城”蒸蒸日上、欣欣向榮的發展變化,我生命中最寶貴的時光與家鄉莆田的變化發展有著一段共同的美好記憶,尤其是在有幸參與莆田市首張城市名片——媽祖文化從信仰趨向文化、從莆田邁向世界的推進曆程中,我親曆、親見、親聞了媽祖文化的完美升華。進入市政協工作崗位,接過了曆屆市政協傳遞下來推動媽祖文化事業持續發展的“接力棒”,我曾與媽祖文化有過一次次的心靈對話,並結下了生命與之交融的不解情緣。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科學概括和深刻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道路,提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深化文化體製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人民政協是推動文化體製改革和文化繁榮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也是人民政協的優勢所在、職責所係。全國政協賈慶林主席高度重視媽祖文化,九屆、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會長張克輝先生對媽祖文化事業的親曆親為,以及政協委員們在媽祖文化發展上忘我投入的身影,讓我深深地意識到把包括曆屆政協人在內媽祖文化的敬仰者、信仰者和傳播者傾注智慧和心血的媽祖文化發展軌跡記錄好、描述好,是一項責無旁貸、義不容辭的份內之事。因此,我與市政協部分同誌一道,心無旁騖地把媽祖文化發展軌跡這一重要文史課題列入《莆田曆史文化叢書》之一。

湄嶼潮音,夕落朝升,夕夕朝朝歌聖德;麒山閣影,春濃夏淡,春春夏夏寫神恩。媽祖姓林名默,宋建隆元年(960)三月二十三日誕生,宋雍熙四年(987)九月初九日拯救海難、英勇獻身。這位莆田傳奇女子生前慈悲善良、濟世救人、消災解厄、勇救海難,深受人們的尊敬和愛戴。升天後,沿海民眾信奉她、崇拜她、紀念她,並在湄洲島上興建起第一座媽祖廟,世稱“湄洲媽祖祖廟”,並演繹成一種具有廣泛影響力和鮮明地域人文特色的媽祖信俗。以“立德、行善、大愛”為內涵的媽祖信俗一經形成後,不僅氤氳在人文底蘊豐厚的莆陽大地上空,而且成為興化兒女凝心聚力、代代傳承的民魂。通過民間的自發和助勢,特別是曆代朝廷的褒封,媽祖信俗由莆田沿海迅即向中國內陸、世界各地傳播開來,湄洲媽祖逐漸升騰為天下媽祖,以媽祖信俗為核心的媽祖文化,逐漸成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世界各地紀念媽祖的廟宇多達五千多座,海內外媽祖信眾超過兩億人。媽祖文化,成為莆田一道亮麗的文化風景線。

在上千年的媽祖文化傳播曆程中,近三十年來媽祖文化的發展階段至關重要。近三十年媽祖文化的發展曆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即20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初、90年代初至20世紀末、21世紀初至現在。80年代初,伴隨著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浪潮,莆田湄洲島上的漁家女林聰治(阿八)等一批漁家女子悄悄複建了湄洲媽祖祖廟,重新點燃了媽祖信俗的第一炷香火。隨後,便有台胞信眾從海上前來進香朝拜,湄洲媽祖祖廟開始大規模地恢複與建設,媽祖信俗活動得以大張旗鼓地重新開展。1983年9月9日,基於開發湄洲灣的需要以及興化地區自然地理、社會曆史的實際,國務院批準建立莆田市,媽祖文化活動也從此掀開了嶄新的一頁。1986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莆田縣政協邀請省內外知名學者召開紀念媽祖誕辰1026周年學術討論會。1987年農曆九月,莆田市政協牽頭舉辦“媽祖千年祭”活動,吸引了海峽兩岸近10萬名媽祖信眾參加,並舉行了“媽祖千年祭”學術研討會,“媽祖文化”的提法得到了多數人的學術認可。1990年4月,莆田市舉行媽祖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1994年5月,莆田市首次舉辦媽祖文化旅遊節活動,一舉打響媽祖故鄉獨特的文化品牌。1997年,湄洲媽祖金身成功巡遊台灣102天,朝拜民眾達1000多萬人次,成為這一階段媽祖文化活動的“重頭戲”。2004年10月,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成立,標誌著在海內外具有廣泛影響的媽祖民間信仰現象被國家正式界定為“媽祖文化”。2006年1月,胡錦濤主席在福建考察時強調,媽祖信仰等深深地紮根在台灣民眾精神生活當中,福建要運用這些豐富資源,在促進兩岸交流中更好地發揮作用。2009年9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審議表決,同意媽祖信俗列入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媽祖信俗成為中國第一個被列為世界遺產的信俗類遺產,也是莆田市第一個世界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