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信仰深深地紮根在台灣民眾的精神生活當中”——胡錦濤同誌對媽祖文化的重要指示
許晨聰
2006年1月,胡錦濤同誌親臨福建考察工作,發表了重要講話。在談到福建與台灣一水之隔,促進閩台交往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時,他指出,媽祖信仰等深深地紮根在台灣民眾精神生活當中,福建要運用這些豐富資源,在促進兩岸交流中更好地發揮作用。胡錦濤同誌這一重要講話,既深刻指出媽祖信仰在海峽兩岸的重大影響,又充分肯定了媽祖信仰在發展兩岸關係中的獨特作用,還特別強調用好媽祖信仰等資源的重要意義。
媽祖信仰是莆田市的一個得天獨厚、不可代替的資源優勢。20世紀80年代以來,媽祖信仰在推進兩岸關係發展中發揮著眾多先行先試作用,創下諸多第一:1987年湄洲島舉辦“媽祖千年祭”,吸引近十萬台灣信眾;1989年台灣宜蘭縣南方澳南天宮組織兩百多名信眾首次大規模直航湄洲島朝拜,成為兩岸隔絕後首個有組織、大規模的民間直航;1997年莆田市組織媽祖金身赴台灣巡遊102天,所到之處萬人空巷,朝拜民眾近千萬人次;2002年湄洲媽祖金身首次直航金門巡安,突破台灣所謂“小三通”界限。
近年來,兩岸媽祖信仰活動不斷往多方位、深層次、寬領域拓展。2004年,國家有關部門批準成立了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標誌著在海內外有廣泛影響的媽祖民間信仰現象被國家正式界定為“媽祖文化”,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範疇,消除了長期存在的一些不正確提法。從此,發揮媽祖信仰優勢在莆田市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如今,胡錦濤同誌對“媽祖信仰”的表述,為莆田市進一步發揮和利用媽祖信仰這一資源優勢,爭取更大作為,提供了一個重大的曆史性的新機遇。
要著力用好媽祖信仰資源,深化擴大媽祖信仰的內涵和外延,增強媽祖信仰的吸引力、影響力,增強媽祖祖籍地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努力發揮“五緣”優勢,積極拓展“六求”作為,多做有利台灣同胞的事,多做有利促進兩交流合作的事,多做有利維護台海地區和平穩定的事,多做有利促進祖國和平大業的事,讓媽祖信仰進一步成為維係海峽兩岸民眾和全世界媽祖信眾的精神紐帶。
要乘勢而上,順勢而動,牢記使命,不負重托,在構建對台前沿平台上,用好、用足、用活媽祖信仰這一獨特的資源優勢,不斷發現、開掘、光大媽祖信仰的豐富內涵。
要緊緊抓住當前莆田市經濟社會發展迎來的“黃金期”,把媽祖信仰資源優勢與媽祖故裏的區位、港口、人文等資源優勢結合起來,進一步用好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這一載體,加快建設富有莆田特色的媽祖城等項目,在兩岸交流合作中、在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中,先行先試、發奮圖強、更大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