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有靈的生態認識觀是黔東北人民“自然的人化”意識的另一表現。在過去,黔東北人民的生產活動以采集、捕魚、狩獵為主,這種生產方式對自然的依賴性極大,從而決定了人們對自然界產生畏懼感,繼而形成感謝自然、崇拜自然的意識。“天有日月星辰,地有萬物生靈。”在人們的觀念中,凡是與人發生關係的外界物質,都是有生命有靈感的,它們在冥冥之中,以某種神性支配和決定著人們的命運。流行於黔東北地區的儺戲就是直接宣揚“萬物有靈”的宗教文化,並將那些貼近人們農耕生活的事物尊奉為神,如日神、月神、山神、河神、土地神、虎神、蛇神、樹神、花神等,其中,有的神(如土地神)成為重要的儺神而編入儺歌之中予以稱頌,向之祈求。不僅如此,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黔東北人民總是以有情的眼光和心理看待自然物象,如在土家族建築窗花雕飾以及木板彩壁中,龍、蝙蝠、石榴、白虎、桑樹、紫荊樹、白果花等是其中最重要的題材。這些自然物象,含義豐富,有祈子求昌、興旺種族、幸福長壽等含義。另外,黔東北人還喜歡以動植物形象命名,如思南的小岩關,有一石壁就叫白虎岩。白虎是土家族人崇拜的圖騰,《太平寰宇記》雲“巴人祖稱白虎”。土家人習俗認為:“白虎當堂坐,無災也無禍。”可見,在土家人的觀念中,白虎具有鎮邪的功效。這種以自然事物命地名的習俗在黔東北地區比比皆是,如以動物命名的如老鷹岩、雞公嶺、馬鞍山、老娃屯、龍井、龍塘、龍洞、貓寨等,以植物命名的如楓香坪、檬子坳、香樹園、白楊寨等,還有以金、木、水、火、土等物質命名的。所有這些,都充分地表達了黔東北人民萬物有靈的生態文化心理。
2.生命的崇拜意識
“天地之大德曰生”(《易傳》),“生命問題作為關係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大課題,深深根植於烏江流域各少數民族原始先民的思想深處,並構成了神話傳說中不變的原始母題,也構成了人類生命倫理最初的哲學內涵”[3]。大自然在向人們提供食物和居住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種種災難。如烏江流域溫和潮濕的氣候使黔東北地區土地肥沃、植被豐富,給人們提供了豐厚的食源和良好的居住場所,但這種氣候又是各種病毒、細菌產生的溫床,因此,人極易引發疾病,由於原始醫療極不發達,而導致人們短壽、夭亡;加之,在原始社會時期的黔東北地區,人們主要依靠狩獵為生,這種生產方法是群體性的,因為在生產力十分低下的情況下,個體勞動是無法抗禦大自然的災害與野獸的襲擊。特別是當一些弱小動物幾乎已被人們獵捕殆盡時,為了維持生存,村民們不得不開始獵捕如熊、虎、豹、象、牛等之類的大野獸,這就更需要依靠團結協作的群體力量才能夠完成。高死亡率以及群體的生產方式對人力的大量需求,增強了黔東北先民對生殖繁衍的渴望,並由此產生了生殖崇拜、求子習俗和生育習俗。無論是黔東北土家族傳說中的儺公儺母、德濟娘娘、王母娘娘、觀音菩薩、土地公公與土地婆婆、阿密嬤嬤等眾神,還是苗族中遠古神話裏的盤瓠辛女等,抑或是祖先崇拜、神靈崇拜以及各種各樣的祭祀活動、舞蹈表演,所有這些,無不反映了黔東北先民對生殖的巨大熱情並由此產生的“崇生意識”。幾千年來,黔東北老百姓中素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作為家訓,可見,生命的繁衍在人們的心目中是多麼的重要,所以,在傳統的婚姻及繁瑣而又嚴格的程序中,其目的,用《禮記·昏義》上的話來說,就是“上以事宗廟(對得起列祖列宗),下以繼後世(傳宗接代以致宗廟香火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