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黔東北地區民族文化的意識審視(1)(2 / 3)

與中原漢族地區主流文化相比,黔東北民族文化以民族的生產生活為載體,有著典型的民俗化特征,在日常生活中,從不同的角度,以其獨有的內涵,展示著一種民族的發展曆史、文化心理素質、倫理道德和審美意識,具有鮮明的民族特性。同時,黔東北民族曆史文化又具有“多元一體”的特點。由於黔東北位於貴州高原東北部,武陵山區腹地,烏江流域中、下遊地區,東鄰湖南,北接重慶,是連接中原地區與西南邊陲的紐帶。這裏既是少數民族重要的聚居區,又是漢族移民較多的地區之一,因此,黔東北民族文化由多種民族文化凝結而成,它既包含著荊楚文化和巴蜀文化的遺傳因子,又有中原文化、江南文化及其他區域文化的內容。它既承載著中華傳統文化與美學的淵藪,又凸顯了黔東北文化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的審美個性,從而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所以,在研究和探尋黔東北民族文化的過程中,我們隻有透過文化深層的內在構成要素,合理分析、協調多元異質文化的差異與衝突,才能全麵而深刻地理解黔東北民族文化現象背後的意識形態,繼而發掘其當代價值,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發展。

1.“自然的人化”意識

按照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的基本看法,可表述為人是社會的主體,但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即人是生活在自然界當中的社會人,自然界是人的自然界。“隻有在社會中,人的自然存在對他說來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對他說來才成為人。因此,社會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2]自然是人的依附體,沒有這個依附體就沒有人。因此,人的一切社會生產活動必然受到自然條件的製約和限製。在過去的黔東北地區,由於山高穀深、地勢險峻、山道崎嶇的地理麵貌,讓世世代代居住在這一地區的各個民族形成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傳統的生活方式。對他們來說,大自然的恩賜比什麼都重要。對自然的直接依賴,使黔東北各民族十分注重維護與大自然的平衡關係,他們親近自然、敬畏自然,並通過類比、聯想、想象,形成了“生命一體化”的觀念,即視萬物的生命活動和情感體驗均與人類相同;在原始宗教信仰出現以後,大自然更是被賦予種種神的靈性,這便是“自然的人化”意識。

注重地理風水,與自然生態和諧相處的觀念是黔東北人“自然的人化”意識的獨特呈現。這在土家族、苗族、仡佬族、侗族等幹欄式建築中表現得尤為突出。黔東北幹欄式建築是黔東北古代先民從長江中下遊流域輾轉遷徙所帶來的古老幹欄建築工藝在適應烏江流域和黔東北山地新環境下經過逐步完善的建築文化的載體。它的建築實體與空間營建,是黔東北各民族關於生命的詩性之思,是原生態文化中渾然樸素的天人合一、人化宇宙等原始文化思想與人文生態的有機和諧。3000多年前,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天才般地體悟整理出自然和人類生命融合的有關風水地理方麵的學問。風水地理學講究平衡對稱,通過幾何的平衡、五行的互補、陰陽的調和來達到心理與意念上的和諧,進而滿足美好的功利願望。在過去,黔東北人民恪守“住者人之本,人者宅為家”;信仰“地善即苗壯,宅吉即人榮”;主張“回歸自然,返璞歸真”。因而,人們在修建房屋時必請風水先生擇地勢,選屋基,以考凶詢吉。這充分體現了黔東北地區人民古老樸素的“天人合一”的哲學精神,是民族求嗣平安的精神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