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亦稱《易經》,簡稱《易》。“易”有變易(事物變化)簡易(執簡馭繁)不易(永恒不變)三義,相傳係周人所作,故名。內容包括《經》和《傳》兩部分。[1]周易以高度抽象的六十四卦的形式表征普遍存在的雙邊關係中可能發生的各種各樣的變化[2],並附以卦爻辭作簡要說明[3]。周文王演周易,其背景是周文王與商紂王之間的鬥爭。因周有周密、周遍、周流等意,是建立在yīn陽二元論基礎上對事物運行規律加以論證和描述的書籍。其對於天地萬物進行xìng狀歸類,天幹地支五行論,甚至jīng確到可以對事物的未來發展做出較為準確的預測。《周易》的誕生地就是現在的古都安陽。羑裏城位於安陽市區南10公裏處。《周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倫理實踐的根源,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是中華人民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學,政治家、軍事家、商家的必修之術。《周易》含蓋萬有,綱紀群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廣大jīng微,包羅萬象,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
《易經》是中國最古老的文獻之一,並被儒家尊為“五經”之首;上古三大奇書:《黃帝內經》、《易經》、《山海經》。《易經》以一套符號係統來描述狀態的簡易、變易、不易,表現了中國古典文化的哲學和宇宙觀。它的中心思想,是以yīn陽的交替變化描述世間萬物。
《易經》最初用於占卜,但它的影響遍及中國的哲學、宗教、醫學、天文、算術、文學、音樂、藝術、軍事和武術等各方麵。自從十七世紀開始,《易經》也被介紹到西方。
《易》原有三種版本:《連山》、《歸藏》和《周易》[1],但《連山》和《歸藏》已經失傳,一般所稱《易經》即源於〈周易〉發展而來。
《易經》包括狹義的〈周易〉與〈易傳〉。〈周易〉分為《上經》三十卦,《下經》三十四卦,相傳是依循周文王主編《易》的著述而來,成書大約在西周時期。由於隨時代演變,〈周易〉文字含義到了chūn秋戰國時代已經不便讀懂,因此chūn秋戰國時代的人物撰寫了〈彖傳〉(上下兩篇)、〈象傳〉(上下兩篇)、〈係辭傳〉(上下兩篇)、〈文言傳〉、〈序卦傳〉、〈說卦傳〉、〈雜卦傳〉等篇章用以闡述、解釋〈周易〉,統稱“十翼”,後世又稱為〈易傳〉列入《易經》。《易傳》相傳為孔子所作[2],但也有學者認為是集體創作。
在近五十年,出現了新的《易經》曆史研究,西方和中國的學者根據商、周朝的占卜用的獸骨和龜甲上的甲骨文,青銅器上的鍾鼎文以及其它史料研究。1973年,湖南長沙的西漢馬王堆出土了將近完整的、公元前二世紀的《易經》、《道德經》和其它書籍,是現存《易經》的最早版本,並包含了以前一直被認為是孔子所著的〈係辭傳〉上、下,但並不包括《十翼》其它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