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的學者懷疑周文王、孔子並非《易經》的全部作者,部分學者更認為六十四卦的概念比八卦更早形成。學者比較過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易經》和周朝的鍾鼎文之後,認為《周易》不是周文王一人所著,最可能的成書rì期應是西周後期,大約公元前九世紀末。現時一般認為《易經》是集體創作,《周易》的起源並非任何一個傳說或曆史人物的著作,而是西周時期占筮用的文字編纂而成。
《易經》的深奧之處便是,利用周天萬物,來運轉周天之事。
易經的內容以“卦”組成,共有六十四卦。每一卦由六層組成,每一層稱為“爻”(yao2)。每一爻以一條長的橫線“—”代表陽,稱為“陽爻”;或以兩條斷開的橫線“--”代表yīn,稱為“yīn爻”。從最底層數起,總共有六爻,而六爻以不同的yīn、陽配搭,形成六十四種不同的組合。
六爻可以分為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而每一部分的三個“爻”以不同的yīn、陽配搭,形成多種不同的組合,稱為卦。六爻由下而上解最下為:《初、二、三、四、五及上》,由三爻所生的卦“由上而下”為之(上卦)或“外卦”、在下方為之“下卦”或“內卦”。
每一卦代表一種狀態或過程。
亦有一個說法為伏羲氏所創先劃出三畫的爻出來再推出(乾)、(坤)、(震)、(離)、(巽)、(坎)、(艮)、(兌)的卦。
後人以“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來解釋的卦的構成。太極(?)代表一,傳統的太極圖代表了yīn陽互補;一分為二,分開了yīn和陽,即是兩儀;二分為四,即是四象:太陽、少陽、少yīn、太yīn;四分為八,即是八卦;兩個八卦相疊,即成八八六十四卦。但亦有學者指出曆史資料顯示,占筮的卦象,最早出現時便已經是六十四卦,反而八卦是後人的詮釋。
當今時代,易學預測被較多的人所能接受,也有一部分人認為周易預測是迷信活動的一部分。周易文化經由幾千年的發展,周易預測方法從祖先們創立至今已經有著幾千年的曆史記錄,在這麼漫長的歲月中,能夠走到今天讓我們這輩人認識並了解和來運用它、發揚它,說明這套理論係統的存在是有它真實不虛的科學理論觀點。由於學術上缺乏有力的引導,仍表現為與其它迷信術數混雜,許多人仍視易為卜筮之道。周易預測這一整套的科學理論係統,除了需要人們深入了解,還需要社會人士正確弘揚,如何從古老而常新的周易預測中剔除神秘sè彩和人身依附關係,提煉、總結出有實質借鑒意義的預測思想成為時代賦予我們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