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服藥法
中藥的服藥方法和時間要根據病情需要而定,一般情況的中藥都是煎好後溫服。通常,每劑藥早晚各煎一次,或煎好一次後,將藥液倒出,加上水煎第二次,然後將兩次藥液合並分兩次服,既能省電、省氣,又省事。
特殊情況下,服藥方法也有講究:
1.服藥時間:滋補藥或治下焦(橫膈以下)病的藥宜飯前服;刺激胃的藥宜在飯後服用;安神類藥宜在睡前服用;治療慢性病的藥宜定時服;驅蟲藥物宜空腹服;治療嘔吐的藥宜少量頻服;治療寒性病(如胃冷)的藥宜溫服;治療熱病(高熱)的藥宜冷服。
2.服藥次數:一般中藥每天一劑,分早中晚服用;有的也可兩天一劑;也有的可以煎好代茶喝,或泡茶飲等,具體要看醫生開藥的情況而定。
3.服用中藥時,要適當忌口:一般在服中藥後,都忌喝濃茶。另外,服用清熱涼血藥後,忌吃辣椒;服用荊芥後,忌食魚蟹;服用白術後,忌食大蒜;服用茯苓後,忌食醋;服用麥冬後,忌食鯽魚;服用蜂蜜後,忌食蔥;服用甘草、桔梗後,忌吃豬肉。而服用人參或其他滋補藥後,忌吃蘿卜。
三、特殊藥物的煎服
1.先煎:石膏、磁石、鱉甲、代赫石等礦物類、介殼類中藥,因其質地堅硬應先煎10分鍾後,再加上其他中藥一起煎;另外,附片、川烏等有毒中藥也應該先煎。
2.後下:某些芳香藥、解表藥、清熱藥,如薄荷、藿香、木香等不宜久煎,以防有效成分揮發。
3.單煎:即另煎。某些名藥材,如人參、高麗參、羚羊角、犀角等價格昂貴,為了盡可能減少浪費,常常單煎後與其他藥液同服。
4.烊化:為了避免粘鍋,一些膠類藥材,如阿膠、鹿角膠等,常常用單獨的鍋微煮後烊化,再與其他藥液一起服用。
5.裝膠囊:有些藥物,如三七、肉桂等可以將其磨成極細粉後,裝入空膠囊吞服。
6.包煎:有的藥物,如車前子、亭曆子等可用紗布包後與其他藥一起煎。
四季滋補中藥
中醫認為,人對晝夜、四季,甚至氣候的變化都會受到影響,其中尤以四季的影響最為明顯。因此,養生措施、滋補原則也要隨著季節的不同作出相應的改變,把握春宜升補,夏宜清補,秋宜平補,冬宜滋補的原則。
春季滋補中藥
春季春陽上升,氣潛發散,天氣溫,地氣發、溫發相合,萬物滋榮,養生宜順應天時,重視氣機的宣發,應給予益氣補血、平補陰陽的藥物,如益氣補血的滋補中藥有黃芪、當歸、川芎、黨參、柴雞蛋等;平補陰陽的滋補中藥有冬蟲夏草、麥冬、蓯蓉、菟絲子、海參、蓮子、桂圓等。另外,肝屬木,與春季相對應,因此春季應多進一些補益肝血,養肝的藥食,如靈芝、枸杞子、山藥、菊花、白芍等。
夏季滋補中藥
夏季,氣候炎熱,陽氣最盛,人體陽氣外發,伏陰在內,氣血運行旺盛。而陽極陰生,陰氣居於內,因此,夏季應給予甘潤寒涼的方劑,以養血生津,補陰填精。順應夏季的特點,從陰引陽,慎用或禁用溫熱、壯陽、辛燥之品。養血生津的中藥有黨參、西洋參、麥冬、百合、蓮米等;補陰填精的中藥有二冬、冬蟲夏草、靈芝、柏子仁、海參、芡實、枸杞子、黨參等。
秋季滋補中藥
秋季風性屬燥,肺旺肝弱,脾胃易受其影響,秋季為收藏季節,人體宜收斂。所以秋季藥物應以清潤為主,輔以補養氣血。
清潤秋燥藥:秋燥有溫燥、涼燥之別,在用藥上應予以區分。常用的潤燥藥有:沙參、天冬、麥冬、百合。
養陰滋補藥:在秋季,應養陰滋補肝腎,因為秋為肺所主,肺盛而肝弱,滋補肝腎,調理髒腑之間的平。常用的有:女貞子、胡麻仁、幹地黃、玄參、黃精、玉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