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洋是我的第二故鄉。我走到哪裏,別人問我是哪裏人,我總是說:“我是斌溪人,祖籍杉洋,所以杉洋是我的第二故鄉。”
杉洋山清水秀,自然風光秀麗,所以杉洋自古以來頗有旅遊區名氣,早有號稱藍田八景的鳳林棲霞、獅岩積雪、象峰夕照、馬首嘶風、古洞流雲、天池引月、一線洞天、雲梯接漢、還有聞名的三井瀑布、藍田書院遺址等。
鳳林棲霞——李氏祖祠地址。位於杉洋西南七裏。山如摶鳳,朝霞夕照或晴雲雨霽,襯於丹楓蒼鬆之間,何異於摶鳳棲霞之中。清時杉洋李斌(字青如,官泉州教授)為此吟詩:“山如摶鳳下平林,風卷鬆濤調好音。遮莫年深毛羽殺,故教霞綺綴層嶺。“
獅岩積雪——獅岩山乃餘氏祖祠地址,位於杉洋北山,其山峰崢嶸,氣勢拔俗,遠觀如獅,近看似蟬,故餘氏祖祠也叫禪林祠。建祠於北宋建隆三年(公元979年),明清時重修,規模宏大,雄偉壯觀。李斌詠詩:“獅岩萃律倚雲開,誰幻冰容入望來,滿目寒光清色相,恍從天際下瑤台。“
象峰夕照——象山緊傍杉洋村,形如大象奔馳河邊,適夕照,更栩栩如生,氣勢崔巍。李斌詩曰:“危嶺象踞逼天真,蒼草閑披錦繡茵,夕照光搖渾欲翠,一泓流水淡描神。“
馬首嘶風——杉洋南麵山峰,形若駿馬奔騰,維妙維肖。李斌詩懷契其畫意,逼真生動。詩曰:“良驥何年到此棲,不銜金勒騁沙堤,空山風度平林響,夜靜如聞對月嘶。“
古洞流雲——古洞鄰杉洋北麵,舊時藍田書院西側,頂蓋一塊60平方米巨石。洞深莫測,時有雲霧出,呈青映紫,傳說有仙居此。考古則證實古人類曾棲息其中。昔朱熹常帶門人在石上講學,遂稱此石為“朱子講學台“。李斌詩讚:“玲瓏洞口待誰開,天半閉雲驀地來,不雲作霖歸意懶,積成空翠映蒼苔。“
天池引月——位於“古洞流雲“下數十米,天然泉水地形似妝台,月映其中,池壁上朱子題字“引月“,署名“茶仙“,還有詩句“月窟觀空靜我神。“李斌詩曰:“穿雲度石下層嶺,分得蟾光半壑陰,夜靜風微天一色,長涵冰鏡照禪心。“
一線洞天——景於杉洋村對麵峭壁之上,人跡罕到。石壁內有洞,擎火可進,到十餘米處有一隙天光,洞深莫測。李斌詩吟曰:“峭壁婷婷接天清,洞門深鎖薜蘿橫,何年絕頂雲穿破,漏得晴光一線明。“
雲梯接漢——村東,武夷支脈,高萬仞。舊時古田到寧德的道路經此,峭壁鑿道,梯路艱難,似雲梯接霄漢而得名。李斌行至此驚歎:“危嶺劈破石梯懸,獨立東峰第一巔,高通雲光低海嶽,試橫長劍倚青天。
走進杉洋的古民居——粉牆黛瓦的積慶堂是一個清代的古宅子,它基本還保留了古代的規模和造型,建築風格精巧雅致,飛瓦重簷,雕梁畫棟,房屋大多是兩進結構,分廳堂、正房、廂房,中有天井,用於通風、采光,但不可避免的是,那曾經雕花的窗欞已破損不堪,那雅致的香閨也已掛滿蛛網……我隻能從使用兩三百年來從沒換過的青銅大門門環、門鎖上,以及廳堂裏掛著的“學海淵源“、“佩印堂“等字跡深刻、清晰的牌匾上,窺見遠古人們的匠心。流年似水,那些古人的談笑都已沉寂,但隱約間,古宅子內還激蕩著當年的或豪邁或富貴的氣象。
除了積慶堂,杉洋全村還有200多座古民宅,其中明代古宅有時思堂、三房厝、旗杆厝等十三座,清代的古宅有聚德堂、姑娘厝等。隨著居住在這些古民居裏的鄉民們到外地謀生發展,它們逐漸頹敗了,然而,任何一個走進這些古民居的外人,還是依然會為建築的精美和文化的氣息而震撼。
禪林祠:麵積達3300多平方米的蟬林祠坐落於獅岩山下。蟬林祠內原有一副古聯:“五六月裏無暑氣,二三裏外有樵聲“。它生動地描繪出這裏的氣候與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