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傳這裏原建有“仙岩寺“,曾有僧人千餘,多是武僧。宋代建隆年間,這裏改建為餘氏祠堂,仿BJ太和殿“而建,三進院落,依次而上。二進大廳上方“旋天拱鬥鳳凰池“造型尤為別致。祠內宋徽宗“檀越主尚書堂“直匾、朱熹“碧海開龍藏,青雲起雁堂“的對聯,清代邵武學者餘元昂“豹變南山霧,鵬搏北海風“的詩句,都十分珍貴。祠前矗立著曆代科名旗杆石碣,讓人不禁遙想起當年學子們高中後的躊躇滿誌。
在院內,有一株奇花,曾經上過電視台的節目。此樹高三米多,歲首開花,花朵卷而不舒,色紫,團團簇生於枝幹,猶如一朵朵紅銀耳,待到春末,花謝方長葉子,古田乾隆版《縣誌》載:“此花名叫苾芣,即是《詩經》中所謂的'視爾如荍'的'荍',奇哉奇哉!“
2、鳳林祠:跟蟬林祠一樣,同樣有著古典韻味的是蟬林祠。
始建於唐天佑二年(905年)的鳳林祠占地2500平方米,坐落於杉洋鎮西南3公裏的鳳林山下,是李氏奉祀入閩始祖、唐朝狀元李誨的祠堂。從宋代至清代,鳳林祠李氏後裔中湧現過丞相、尚書、郎中、駙馬、提刑官等清官廉吏60多名。祠堂三進進深,幾經修葺,巍峨雄偉,是福州十邑名祠之一。
鳳林祠曾因大火而燒去大半部份,前院隻留下兩隻巨大的喂馬槽,沉睡在一片稻田中,顯得無限落寞與寂寥。聽李氏族人家說,它們都是北宋崇寧間(約1105年)的古鳳林寺遺物,其中一條長7米,高0.8米,寬1.2米,看了讓人特別能發思古之幽情。還有就是那豎著的高度4-7米、直徑0.6米的9根高高的圓形或方形的石柱。柱上還雕刻著“十三娘“、“十七娘“字樣。當地群眾都傳當時的大雄寶殿和觀音堂等是由幾百根石柱、石梁建構而成。
鳳林祠前幾十米處有單騎退英軍的民族英雄林朝聘的墳墓。林則徐女婿JX巡撫沈葆禎特為之撰寫碑誌銘,為林墓增色不少。而祠內,大學者朱熹“春報南橋川疊翠,香飛瀚苑野圖新;雪堂養浩凝清氣,月窟觀空靜我神“等拓印手跡聯句及近代書畫大家李若初先生的詩書畫很是清秀,引人注目。
3、文昌閣
閣內祀孔子、朱熹與關羽這“三聖“的文昌閣公園位於杉洋鎮杉洋村中心。
文昌閣又稱“文公祠“,封建時期為學子的鄉試考場,也是。他或許是想讓我在這樣的一個處所,能多受先先賢的文化熏陶吧。
麵積近1000平方米的文昌閣主體閣樓始建於宋建隆年間(960年),清雍正12年(1734年)重建,為三層樓閣,仿宋木結構,六角台梁,飛簷鬥拱。公園內四周是近百米的回型長廊,中間有一池一橋,為“映月池“與“引月橋“。古代,文昌閣不僅是鄉試考場,也是一個遊覽勝地,還是文人墨客吟詩作畫論著之所。而如今,文昌閣公園是杉洋農民的精神憩園,依然在鄉民們的生活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在餘清華、餘新文、餘增利等宗親的熱情接待下,遊覽了我的第二故鄉“杉洋”,感慨杉洋文化的魅力。杉洋宗族文化倡導子孫“文武”並用,這一點從學武堂和文昌閣可以看出,文昌閣“孔子、朱熹、與關公同堂”,文者以“德”服人,武者以“義”服人,兩者合其“仁”,仁者無敵。
斌溪原名文武溪,“文武”二字也是傳承杉洋的祖訓。社會是一個大舞台,舞與武同音,舞者與武者,袖長則善舞,氣大則善武。“氣”來自於“和”,國和、族和、家和、人和,是“和”生“氣”,是“和氣”讓我們餘氏子孫團結一心,在社會的大舞台中用“和”武天下,為餘氏宗族的興旺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