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斌溪村位於羅源與古田交界處,地理位置險要、風景如畫、氣候宜人、空氣好、屬於無汙染原生態、有著幾千年曆史文化的一個古村莊。這個美麗的山間小村,古名文武溪,後改斌溪。其實文武二字更能體現村子的地理特征,因為臨文武溪流,依兩岸青山,村中子民居坐落於沿溪兩旁,左為文,右為武,隔溪相望相親,靠兩條橋梁來往,形成“一條廊橋連今古,兩溪流水分文武的獨特景觀。”來自北麵古田的文溪縱貫村莊與來自東邊的“謝坑”武溪在村尾交彙朝西向福州奔流而去,兩條廊橋扼守水口,把一個文武溪村包圍成“山清水秀”之地。由於這裏的海拔從GT縣的近千米一下子降到二百米,所以氣候溫暖,雨水充沛,是個物產豐富,宜耕、宜讀、宜居、宜遊玩的好地方。山清水秀,美不勝收;真的是“日出東山照文武,四麵環山溪中流;夜月追溪水中漂,清山綠水向西遊”。“麒麟巍峨坐北疆,駿馬雄姿衛南山,飛鷹展翅宏圖展,溪獅學堂報佳音”。
整個文武溪村近三千多人口,大多數姓餘。五代時期,FJ古田杉洋餘姓第六代出了個睿智的能人餘仁椿,當時就任永貞令(即羅源第一縣令),文武溪與杉洋有著深厚的曆史淵源,餘仁椿的長子餘仕璟之子餘從龜,從小跟隨祖父、父親往來於古田杉洋與羅源斌溪之間,喜愛上羅源的山水,於是遷居羅源文武溪畔,建村立業。縱觀文武斌溪的曆史,的確是個風水寶地,“物華籍天寶,地靈育人傑”。餘氏後裔在羅源曆史上也是人才輩出,餘府巷、餘家塘讓餘深宰相至今留名羅邑;羅源第一個縣令餘仁春,縣破元之後科舉之荒的明朝開科進士餘瑲;更有遷居羅源南岸的“秀茂先達”餘席珍……。
八世祖“從****”由古田杉洋遷居古邑國本,後在北宋初期(約960至985年)由國本複遷羅源斌溪為開基祖。隨後遂地宅居,不斷開疆辟壤,繁衍子孫。子孫後代,鍾靈慜秀,民淳俗美,英才濟濟,代不乏人。厥後發展人文昌盛,繁衍為旺族。“從****”生二男,長子餘傋,次子餘伉。長子傋生餘壽、餘京,次子伉生餘擅、餘高。餘氏後裔發祥,賡繩其後,子孫瓜瓞綿延。按《斌溪餘氏族譜》記載,本支世係,“從****”始傳有傋、壽、藍、獵、源、構、煖、城、鍾、真人諸公凡十一世。從“真人公”起傳有勝、禎官、侃、傭、偉、海、葉豔、恒、淮、季和、景冠、學才、振邦、其柔、珣弓、紹騌諸公三十四世,三十四世至今四十有餘,餘氏宗族祠堂在“明朝”永樂三年(1405年)始建,三進土木結構建築,做北朝南,背山麵溪,占地麵積741.8平方米,主體麵積355平方米。前後依次是門樓、下天井、回廊、前廳、上天井、和主廳。門桉中間為欞星門。左右夾強為國公帽牆,前後廳均為硬山式燕尾脊;祠內建“稼園”一處,占地一畝;天井種植花草,清雅古樸。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重建四扇前廳與後廳,民國二十五年(1946年)建戲台,重修大門樓。公元1997年丁醜歲重修,正廳坐塑像始祖“從****”與祖奶“高氏”,大廳張掛餘氏先祖圖像81張,主柱楹聯臨摹宋代理學家朱熹詩詞手跡:“忠孝家聲遠,詩書處世長”。另附詩一首:“祠堂養浩凝清氣,月明觀空靜我神;春報南橋川疊翠,香飛翰苑宏圖新。”
祖宗曆盡千辛萬苦修建宗族祠堂是前人給予後人的一種信仰,這一信仰支撐著一個宗族存在的根本性,有了這一宗族信仰,宗族才能延續並發展壯大。這一信仰,追宗溯源足以使一個宗族充滿力量、勇氣、激情……,也可以使一個宗族團結友愛,奮發向上,眾誌成城走向名門旺族。”僅以兩篇《思故鄉》來激勵後人,人生在世,我們的後人,無論迎麵而來的笑臉多於哭臉,或哭臉多於笑臉,順境多於逆境,或逆境多於順境,都不該讓懦弱與憂愁主宰,而該笑著堅強的走向生活,並為家人及社會多做貢獻。當在世時,我們應完成生命,完成理想,完成從無到有的創造,完成先人給予光宗耀祖的使命。當謝世時,我們把精神留下,讓社會各界認可我們存在的價值。謝謝各位讀者的厚愛,希望《力量的天空》能給有緣人帶來力量。更多的《力量的天空》信息,請關注“力量的天空”的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