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協調:人與自然平衡的武義(3)(1 / 3)

人類文明史從一開始就是一部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曆史。從采獵文明(公元前200萬年-公元前1萬年)、農業文明(公元前1萬年-公元1700年)、工業文明(公元1700-今),其興衰的曆史過程都表明了環境問題產生的文化根源。武義1300多年的曆史,亦反映了武義的生態環境從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過程中的興衰變化過程,這個過程在當今大環境下特別有價值用來做一番文化的解讀。

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人類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在人類學界,人們也開始將生態學的觀點應用於人類學,探討人類(文化)和環境的關係,形成生態人類學這一分支學科。斯圖爾德所創建的文化生態學意在“探討環境、技術以及人類行為等因素的係統互動關係,以社會科學的方法分析特定社會在特定環境條件下的適應和變遷過程。”文化生態學在分析環境與人的關係時,特別注重解釋環境資源、利用環境資源的工具與知識(技術)、使技術與資源結合的工作組織等三者之間的互動關係。筆者認為,可以從環境、技術和組織(或者製度安排)的關係角度,對武義的生態興衰曆史做一點探討,能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一點借鑒和啟發。

1.生態衰退:人口的壓力與技術的不足

如前所述,武義從清康熙、雍正年間以來,其人口就開始大規模的增長,並且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平原的農業產出不足以維持人口的糧食需求。在平原地區相對貧窮的人口就被迫轉移到山上去尋求生存。同樣,當時的生產技術使得山區隻能種植番薯和玉米來充當糧食。但是,在山地大麵積的種植玉米和番薯的結果就是“山遭墾鬆,遇潦即沙土隨水入河,屢為農田水利之患。”因此,嘉慶初年,浙江巡撫阮元曾下令禁止在山區進行這種開墾。但是,清時科技不發達,平原已經不堪重負,下令禁止並不能解決問題,除了擴大種植麵積之外,並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

及至民國和解放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裏麵,生態的逐步衰退根本原因都在於人口的壓力和技術的不足上。因為在當時的條件下,製度的安排並不能起到作用,如通過政府下令停止在山區種植番薯和玉米。

正如在調查訪談中,有識之士所言:

以前方誌記載的“玉米”、“番薯”的確耐人尋味,上可探太平盛世人口無序發展之因,下可見森林植被被破壞、生存環境惡化之果,揭示了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矛盾運動的客觀曆史過程。當然“功”“過”不在“玉米”、“番薯”——它不過是展示曆史過程的現實載體;“功”“過”也不在平民百姓——他們是迫於生計不得已而為之;“功”“過”也很難說就是朝廷官府,他們也是無可奈何,能下令新增人口不吃飯呢,還是能下令平原土地多打糧?

因此,自清康熙雍正到20世紀80年代,在生產技術沒有突破的情況下,“人地之爭”就造成了生態的逐步衰退。

2.生態複興:技術的發展與製度的安排

曆史發展到今天,武義的生態又開始複興,而且發展的態勢非常的良好,其原因當數生產技術的提高和進步,它是人們減少對山地森林生態資源破壞最自然的動力。武義五六十歲的人所經曆的幾件大事都能反映出這種變化:

……從省柴灶的推廣到煤、電、液化氣的普遍使用,柴木逐步退出生活燃料;雙季稻尤其是雜交稻的大麵積推廣,水田所產稻穀足以養活數倍於康乾的人口,玉米、番薯退出主糧;全民計劃生育,實現了人口與資源的協調增長;鋼、鋁、水泥的廣泛應用,使得木材失去了在民用建築中的重要地位;二、三產業的發展,農民致富的目光從青山轉移到工廠、城鎮;殯葬改革使每個逝者保護了半個立方米樹木的生存權利;陸陸續續的下鄉脫貧終於使山山溝溝安靜下來——大山、小丘先後進入了休養生息……

於是,封山育林、退耕還林、植樹造林才開始成為可能。這一切都是技術進步帶來的,是技術的進步解決了長時間以來武義的人口與資源之間的緊張,為生態的恢複奠定了基礎。但是,誠如筆者上文已經指出的,單純工業化帶來技術的跟進和提高,而缺乏有關人與自然關係上合理的製度安排,人類會比曆史上任何時候對生態的破壞都來得嚴重。武義之所以在工業化發展的同時,非但沒有像曆史上眾多的城市一樣,在生態上有著過多的犧牲和破壞,反而,通過製度上的合理安排,使得生態和經濟得到和諧的發展。本文所著重強調的“生態立縣”戰略就是這一製度安排的最主要的體現,它力圖把技術對資源的利用控製在生態係統平衡範圍之內。

3.生態家園:新鄉村建設與綠色希望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武義生態家園建設的經驗顛覆了長期以來“先發展,後治理”發展模式。它提供給研究者關於新農村建設中如何處理好人與自然關係的一個正麵的案例:即主動去涵養之、建設之,而後合理索取之,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給予的過程中,兩者共生共榮,而達到和諧與平衡的生存狀態。我們看到,在武義,生態的因素被放置到了非常高的地位。無論發展哪一類的經濟,武義總是把生態成本計算在內。不僅直接發展林業以總體提高生態水平,同時在發展農業、工業的時候能從宏觀的規劃到微觀的技術、程序等方麵都盡可能提高生態效益,盡量做到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不破壞生態;不僅在產業選擇上選擇諸如旅遊業發展經濟,同時還利用發展旅遊業來促進生態環境的優化;不僅生態的人居作為追求的目標,還承上啟下,傳承和發揚生態文化。在所有林業、農業、工業、旅遊、人居的發展建設過程中都注重了生態的保護和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