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學的領域中,人類學者考察過人類曆史以來的各種文化與環境的關係模式後,既看到了“文化特化”所帶來對生態的破壞而最終導致該文化族群自身的消亡,也看到了通過文化的合理安排使得人與環境協調發展的一種局麵。無論是正麵的例子還是負麵的例子,人類學家總是試圖通過它們來建構一種文化與自然、社會與環境永續發展的理想狀態。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而言,人類學視野中的生態家園就是一種永續發展的人與自然的關係模式,武義以其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立縣”發展戰略,為人類學家眼中永續發展的生態理想作了一個注釋,也為我們展示了當今新農村建設的綠色希望。
(第六章)特色農業:武義模式元素之二
民以食為天,農業發展是人與自然協調的基礎。人要解決溫飽,就要向自然索取;要索取,就要與自然互動。這種互動是否平衡,關係到自然生態能否良性發展的問題。武義在新農村建設中,從人與自然的協調出發,大力發展區域特色農業,鑄造了以雜交稻和有機茶為代表的包括優質水果、花卉苗木、食用菌、蔬菜和畜牧業在內的規模化、區域化特色農業產業帶,推動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農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長,充分展示了武義農民的生存智慧,特色農業也就成了武義模式的一個重要元素。
一、雜交稻:與袁隆平合作發展的特色農業
武義是個產糧大縣,是全國雜交早稻示範縣。優越的自然環境與境內明顯的大陸氣候,使武義具備生產保健、安全、優質大米的自然條件。武義的雜交稻品種在水稻種植中占絕大部分。同時,武義縣積極推進農田治理工作,目前已基本形成田成網的標準化農田,在水稻種植的作業上大量采用機械化作業,因此,武義雜交稻已成為優質、高產、高效的現代農業產業。
1.品種革新:發展雜交水稻的三步曲
品種對水稻產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建國前,水稻品種以農家品種為主。建國後,政府非常重視推廣水稻良種。與常規稻相比,雜交稻最明顯的特點是它的產量潛力大,抗病蟲害的能力增強,植株比較高大,根係發達,容易達到優質高產的目的。因此,武義縣領導從20世紀80年代起,就積極爭取袁隆平院士和國家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緊跟現代科技水平,大力引進推廣雜交水稻,對縣內糧食生產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武義的水稻品種從常規品種發展到以雜交水稻品種為主,而雜交水稻又從最初的三係雜交稻,發展到引進推廣兩係雜交稻,再到目前大規模推廣種植的超級雜交稻。使武義的水稻的產量穩步增高,既優化了農業產業結構,又確保了糧食增產、農民增收。
武義雜交稻發展的第一步是1976年開始引進了三係雜交稻。通過試驗,結果比常規水稻品種畝產增67.5至166公斤,增產幅度達18.5-40.7%,三係雜交稻晚稻比常規水稻品種畝產增91.5公斤,增產幅度達29.47%,從而為全縣大麵積推廣雜交晚稻打響第一炮。雜交稻的推廣種植,促進了武義糧食生產的發展。1979年武義糧食總產第一年超過了15萬噸。1984年達到了19.65萬噸。1978年糧食年畝產超過500公斤,1985年達到了746公斤。80年代以前,武義早稻生產“穩而不高”,畝產一直徘徊在200~300公斤之間,1983年後雜交早稻逐步推廣,經過了試種示範、推廣普及、穩定提高三個階段的發展。1989年武義被列入長江流域五省一市雜交早稻示範基地縣。據統計,從1983年到1999年止,武義全縣累計推廣雜交早稻134.66萬畝,平均畝產比常規早稻增59.95公斤,增產幅度達19.91%,共增產糧食8.07萬噸。
武義雜交稻發展的第二步是1997年開始引進了兩係雜交稻。雖然已推廣應用的三係法雜交早稻組合具有常規早稻無可比擬的增產優勢,同時也存在著米質欠佳、市場銷售難度大,總體效益不高及熟期偏長,影響晚雜適期栽插和全年平衡高產的缺點。兩係雜交早稻則具有熟期短的特點,不影響全年平衡高產。於是,縣委、縣政府決定,全麵推廣兩係優質雜交早稻示範麵積,進一步優化早稻品種結構。1997年,從中國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引進香兩68等組合進行試種,同年,全國在武義召開兩係法優質雜交早稻示範現場會。由於兩係雜交稻推廣成功,產量劇增,僅引進、推廣香兩優和八兩優100兩個雜交水稻品種三年就增收糧食306.74公斤,增效237.31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