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5月,全國首屆“覺農杯”農產品競拍會上,“更香有機茶”競拍出了2.7萬元/100克的天價。2005年7月4日,中央電視台《每周質量報告》以《出身講究的有機茶》為題報道了北京更香茶葉公司的有機茶。
在《每周質量報告》節目中,主持人向觀眾介紹了對更香有機茶的調查情況:
更香茶葉公司有機茶園位於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上,生態環境良好,基於如此良好的生態環境,有機茶園的茶葉在種植過程中不使用任何人工合成的肥料和農藥,同時引用茶園鋪草、養雞、養羊等生物方法防治害蟲,從而確保茶樹鮮葉富含營養且無汙染。
在更香公司茶葉加工廠裏,看上去似乎傳統原始的工作方式卻有非常現代、科學的內涵,每一批的茶葉都有專門的來源記錄單和加工跟蹤卡,實施“身份證”式的管理方法,如若消費者購買的茶葉存在質量問題,可以追溯到具體的哪一塊茶園,哪一天采摘,哪一批加工。這些措施都有效地保證了有機茶的高品質。
據悉,質檢部門曾經對北京市場上的有機茶進行過抽查,抽查的合格率在50%左右。檢測出來的不合格產品都是沒有經過認證的企業生產的假冒產品。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都明文規定,產品如果要打上“有機”兩個字,必須獲得第三方認證機構的認證。
節目播出後,極大地提高了更香有機茶的知名度,給更香有機茶帶來無限商機。如今,更香茶葉有限公司年銷售額超過了1個億,其轟動效應從普通消費群體擴展到上層領導,北京市兩任市委書記賈慶林、劉淇先後視察該企業。更香有機茶正是本著以質量取勝的原則,從而在市場競爭中獨領風騷。通過發展有機茶,大大促進了武義茶葉產業化的進程:
(1)提升了傳統茶葉產業,形成了新的優勢特色產業。原來武義縣以大宗茶生產為主,經濟效益十分低下,茶葉生產經常大起大落。通過實施有機茶工程,茶葉經濟效益明顯得到提高。帶動了全縣茶葉產值從1999年的8500萬元提高到2005年的2.28億元。
(2)提高了茶葉的生產效益,增加了農民收入。由於交通條件、技術、資金等方麵的原因,武義縣山區的部分茶園處於荒蕪、半荒蕪狀態,經濟效益十分低下。通過有機茶開發項目的實施,上萬畝的荒蕪半荒蕪茶園得恢複發展,經濟效益得到明顯提高,2003年僅有機茶生產一項就帶動1萬多戶農戶增收,人均增收300多元。金山茶業有限公司承包的台山300餘畝茶園,在開發有機茶前總產值僅8萬元錢,畝產值不到300元,該茶園開發有機茶之後,現畝產值達到2600多元,總產值達80多萬元,效益增加10倍。公司每年付給當地農民的勞務費就達30餘萬元。
(3)提高了茶葉的質量和市場競爭力。一般的茶葉由於一家一戶生產經營,管理水平參差不齊,質量無保證。而有機茶生產均采取標準化生產,對農產品生產基地的水、土、氣經過嚴格檢測,對投入品實行嚴格控製,對生產、加工、包裝、運銷實行全程質量衛生監控。而且農戶通過一定方式與開發龍頭企業建立合作關係,根據生產標準從事農產品生產,產品賣給企業後,再由企業按有機茶生產標準進行加工、包裝、儲運,嚴格把關,產品質量比一家一戶更易於管理,從而促進了產品質量的提高,增強了茶葉的市場競爭力,有利於打通國際貿易中的綠色壁壘,越過國內大中城市農產品市場的綠色門檻,有效化解以往茶葉的賣難問題,增加農民收入。
(4)發展有機茶使武義的茶葉生產走上了可持續發展之路。由於有機茶生產需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生產的基礎,生產過程中不使用任何化學肥料和農藥,對病蟲害控製采取無公害綜合治理,生產過程較少汙染環境,不破壞山區原有生態自然條件,而且對產量也有一定的限製,避免了破壞性開發和過度開發,做到了開發與保護並舉,有利於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和永續利用,使武義的茶葉生產與生態保護走上了良性循環的道路。
武義縣探索出的以開發有機茶帶動茶業產業化的新模式,受到了國內外的高度關注,包括聯合國糧農組織官員、韓國前副總理等眾多外國領導人和外商前來武義縣考察。
2.品牌整合香了武義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