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春雨後,雲霧遍山香;多少品茶客,開懷話武陽。”武義籍篆刻藝術家葉一葦一首膾炙人口的詩歌,形象地描繪了武川大地養育的一葉名茶——“武陽春雨”茶,讀來令人心醉。1994年,武義茶人傳承傳統精華,博采眾長,創新工藝,研製成了“武陽春雨”茶。“一夕春雷落萬絲”,“武陽春雨”茶形似鬆針絲雨,色澤嫩綠稍黃,香氣清高幽遠,滋味甘醇鮮爽。自問世那天起,“武陽春雨”茶便如春風拂麵,以其卓爾不群的品質享譽茶界。並贏得了眾多榮譽。
在“武陽春雨”帶動下,武義縣一下子出現了金山翠劍、鬱清香等17個茶葉品牌。然而,17個茶葉品牌單打獨鬥,各自為戰。因這些企業生產規模相對偏小,市場開拓能力有限,部分企業主隻得盯牢本地消費者。在有限的市場空間進行無序的壓價競爭,不僅不利於各家企業做大,也阻礙了武義茶葉整個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和茶農收入的提高。
武義茶葉產業發展遇到了品牌發展的瓶頸。怎樣實現茶葉品牌突破?經過反複調研,縣政府做出了整合茶葉品牌的決定,全縣名茶統一打“武陽春雨”牌,讓更多企業共享這一優勢資源,讓茶農得更多實惠。
2004年,浙江省評選全省十大名茶。武義縣領導敏銳地意識到,這是省裏對各地茶葉生產水平的一次大檢閱,也是一次著力提升地方茶葉品牌的難得機遇。經過層層篩選,在與全省38個縣市近40個名茶品牌的激烈角逐中,“武陽春雨”茶脫穎而出,榮登“浙江省十大名茶”之列。借獲“浙江十大名茶”之機,武義迅速作出了加大品牌整合力度的決策,以此為契機,進一步提升茶葉品牌競爭力,讓武義茶葉徹底走出“小市場”,全力開拓“大市場”。
武義縣內7個主要茶葉企業紛紛加盟。“武陽春雨”品牌聯盟實行了“四個統一”的管理模式,即統一品牌、統一包裝、統一標準、統一監管。他們對原縣級“武陽春雨”地方標準進行重新修訂,升格為市級標準。新標準增加了春雨龍芽、春雨龍毫等技術標準內容,使“武陽春雨”茶標準實現了係列化,也為強化“武陽春雨”茶的質量監管奠定了基礎。同時,製定了《武陽春雨茶管理規則和質量管理辦法》,規範各成員企業的生產銷售行為,形成企業自律、協會管理、行政監管的質量監督管理體係。
武陽春雨係列茶由品牌整合前的產量43噸、產值500萬元增加到了2005年產量950噸、產值1.4億元。
“武陽春雨”品牌整合後,武義茶農種茶積極性更高了。武義縣嘉木村農產品有限公司,是一家“武陽春雨”茶加盟企業,公司在大溪口鄉等地建有茶葉基地600餘畝。多年來,該公司吃夠了沒有自己品牌的苦頭,隻能把優質茶葉加工後,低價出售給其他茶商。成了“武陽春雨”茶加盟企業後,公司總經理鄭旭東興奮不已。他說,搭上“武陽春雨”這條大船後,公司在茶葉生產、管理等方麵,有了“娘家”做依靠,產品的廣告宣傳也不用太操心,這種走品牌之路的做法,正是他夢寐以求的。今年春茶上市後,嘉木村公司在武義和永康縣城各開了一家專賣店,生意均十分紅火。如今,鄭旭東躊躇滿誌,準備再開幾家專賣店。他說,自己的茶葉原先每公斤最高賣300元,如今售價超過1000元,效益翻了3番。
武義更香有機茶葉開發有限公司、武義鬱清香茶葉有限公司、武義茶業有限公司、湯記高山茶業有限公司、縣名茶公司等企業,加盟“武陽春雨”後,也都嚐到了甜頭。
品牌整合給武義茶業帶來無限商機和益處。具體表現在拓展了武義茶葉的銷路,提高了身價和增加了茶農的收入。如今,“武陽春雨”茶已迅速在北京、上海、山東、河北、江蘇等大中城市站穩腳跟。一葉葉“武陽春雨”茶,正在這些城市幽幽飄香;“武陽春雨”茶品牌整合後,在嚴格的監管下,茶葉品質穩步提升,茶葉的身價也高了不少。每公斤名茶提價100至200元,增長幅度達10%以上;品牌整合帶動了茶鮮葉價格的上漲,每公斤鮮葉從以前的60元漲到120元,從而增加了茶農的收入。泉溪鎮車蘇村張國榮僅種了2畝茶葉,以前嫌茶葉價低無賺頭,經常任茶葉在山上瘋長也不願采摘。今年見行情好,張國榮連忙雇人上山采茶鮮葉。僅春茶一季,他的茶園收入就超過6000元。
三、多樣化的特色農業產業帶
文化是多樣的,武義特色農業也是多樣的。在武義縣,不隻是雜交稻、有機茶已經形成產業化經營模式,其他一些農作物也已經發展成為各具規模的產業帶。
1.蜜梨產業帶
武義從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栽培蜜梨,武義蜜梨以其肉脆、汁多、味甜而聞名省內,20世紀七八十年代,菊水梨以“杭州蜜梨”的品牌由省糧油進出口公司統一出口香港,年出口量占當時全省出口梨總量的70%,被國家外貿部確定為全國三大出口梨基地縣之一。2003年,在省農業博覽會上,桐琴牌翠冠梨在省優質早熟梨評比會上獲金獎;“桐琴牌”翠冠、黃花蜜梨在省農業廳舉辦的“皇花杯”十大名梨評比中入選全省十大名梨。獲得了國家級綠色食品標誌使用權。現已形成以桐琴、王宅為重點的萬畝蜜梨產業帶。2005年武義蜜梨總麵積達到1.4萬畝,年產量1.1萬噸,年產值23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