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武義由傳統的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伴隨著武義區位交通的提升,伴隨著旅遊業在全球和全國範圍的燎原之勢,武義逐漸蘇醒,把自己藏在深閨中的古老神奇的文化、奇麗秀美的風光、一流卓絕的溫泉向人們一一展示開來,迎接一個休閑旅遊武義的到來。
20世紀90年代初,武義成立了縣風景旅遊開發領導小組以及縣人民政府風景旅遊辦公室,開始了在武義這塊大地上開發建設旅遊事業。這番嶄新的事業,契合了時代發展和自身發展的需要。從大的時代環境來講,全球化的發展,使得地方進一步融入到了全球一體中,同時又使得“地方性”的價值前所未有的凸顯出來,各個地方都盡量以突出其“地方性”來吸引“全球”,來參與“全球”。於是,旅遊業在全球範圍內迅速興起。在中國,旅遊大規模的發展契機也正在到來。人們對旅遊的需求日益提高,國內外的旅遊也日漸升溫,同時,旅遊作為一份產業在很多地方都初步形成。
在這樣的時代大背景之下,挖掘武義的旅遊資源,發展旅遊產業,成為武義發展自身的一個很好的時機。武義境內群山連綿,碧水粼粼,植被蔥鬱,資源豐富,地勢南高北低,北部是金衢盆地的一部分,中部有“浙江第一,華東一流”的溫泉以及壯麗的丹霞地貌,南部是生態良好的山區,另外還有保存完好的古生態、古建築,它們是武義獨有的豐富的旅遊資源。
然而,要認識到這些資源的價值,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早在1970年,武義就在開采螢石的過程中,無意識地發掘出了日出水量在4000噸以上的優質溫泉。然而,對於一個尚未脫貧的農業縣來講,對很長時間以來過著躬耕壟畝的生活的人來講,人們往往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村是村,見寺是寺,一切都是那麼熟悉,一切都是那麼稀鬆平常,即便有了這麼一口寶貝的溫泉,多年來一直隻是被作為礦工們以及慕名而來的人們自己洗澡之用,其所深藏的旅遊價值根本沒有被認識到。所謂旅遊、旅遊資源、旅遊市場、旅遊休閑,對於武義的人來講根本就是風馬牛不相及的概念。同時,鄰縣、鄰市通過工業和商貿業所創造的經濟神話又深深地烙在他們的心裏,有意識、無意識地學習它們、效仿它們、追趕它們,也在所難免,這也一度使得武義人沒有時間和精力認識到自己在旅遊方麵存在的無限發展潛力。因此,在這麼一個沒有認識基礎,也沒有任何發展旅遊的經驗和人才的市縣,把其所蘊藏的豐富而獨特的旅遊資源挖掘出來,做成產業,是一件困難重重,舉步維艱的事情。
筆者在采訪過程中,就被許多事跡深深感動。從1991年決定開始發展溫泉旅遊一直到1998年,武義的領導一直在努力,帶隊勘探,引資招商,一批批地來,一批批地又走了,始終因為開采難度大,本身又沒有旅遊基礎,而沒有人願意投資開發武義這口上天賜予的神奇的溫泉水;而麵對資金短缺,武義的領導甚至通過預售門票的方式來籌措資金,可終究因自身沒有發展旅遊的經驗而又告失敗。
所幸的是,失敗的經曆非但沒有難倒那一批對武義旅遊業傾注熱情的領導幹部,反而進一步地激起了他們的鬥誌。他們發揮自己的智慧,鍥而不舍,勇於探索,克服了一次又一次困難,終於把局麵打開,旅遊在武義初步形成為產業。
武義的旅遊業從開始發展到現在,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1990年到1997年,為探索階段。這個階段開啟了溫泉開發利用的序幕,並把溫泉旅遊業作為發展武義經濟的新興產業,加以扶持和培育。雖然在龍潭和石井裏進行的風景區試開發未能成功,但為以後的景區開發作了有益的探索,積累了經驗。第二階段是從1998年到2000年,為啟動階段。在這個階段正式確立了旅遊產業在第三產業中的龍頭產業地位,實施政府主導的開發模式。明確提出以溫泉為龍頭,大力發展武義旅遊業的發展戰略。但鑒於溫泉在更大意義上是個潛在資源,武義的旅遊市場未充分發育,所以,在具體操作上圍繞溫泉先實施景點開發,以景點聚人氣,以人氣促溫泉開發。憑借景點造勢策略,先後成功開發了郭洞、俞源兩個景區,並在短短兩年內相繼開放了壽仙穀、清風寨、劉秀壟、石鵝岩、大灣湖、台山、小黃山等風景旅遊景點,初步形成了一、二日遊線路,並打開了武義旅遊的知名度。第三階段是2001年之後,為提高階段。這個階段主要是解決在全麵啟動階段中所出現和產生的諸如景區建設規模小,品味低、科學性和規劃性不強以及生態遭到破壞等矛盾和問題,整合旅遊資源,規劃核心景區,提出“以生態旅遊為理念,以溫泉度假為特色,把武義建設成全國知名旅遊區”的目標。同時,清水灣度假村和溫泉浴場正式建成開放。吃、住、行、購等構成旅遊的要素業獲得了新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