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溝通:人與人和諧的武義(6)(1 / 3)

武義教育二十幾年的發展之所以取得累累碩果,實現了後發縣也要創辦教育強縣的夢想,是和武義縣委、縣政府對教育優先發展的重視,武義人民的重教傳統和風氣是分不開的。

1.教育優先始終是政府的工作重點

20世紀80年代的武義是一個貧困縣,又是革命老根據地,也是佘族聚居的民族地區,屬於“老、少、邊、窮”地區。在這樣的地區發展教育困難重重,但是對武義的發展方略,縣委縣府領導班子有高度的共識:治貧必先治愚,脫貧致富,一定要從改革和發展教育入手。這在武義形成一種執政傳統,一直以來,武義縣不管財政有多困難,資金有多緊張,寧可放棄其它投資,教育的投入總是逐年增加,教師工資從未拖欠,在遇到教師與機關幹部利益矛盾時,“教師優先”已成為一條不成文的規定。

當時發展教育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學校校舍的問題。80年代初的中小學校舍,大體是由舊祠堂、“躍進”房和“文革”房三類構成,這些房子大都年久失修,成為危房。讓武義學子能有一個讀書的地方,並確保安全,改造危房和新建一部分校舍的任務就嚴峻地擺上了各級黨委、政府的議事日程。為了更好了解翔實的危房和破舊校舍的第一手材料,當時的主管縣長親率教育局領導,深入第一線,千辛萬苦的奔波,並最終推進危房和破舊校舍的改造工作。

而更為嚴峻的問題是教育經費不足,武義是一個農業縣,經濟發展不快,政府財政投入遠遠無法填上每年教育所需經費的缺口,這是武義教育至今仍然麵臨的嚴峻現實。

自1985年起,為了更好利用有限的資金,教育主管部門對貧困山區的學校分布狀況進行調研,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布局調整。通過布局調整減少了學校的數量,對保留合並的學校集中投資,更好的利用了教育資金,把錢用在關鍵處,使群眾的辛苦錢能夠取得最佳的投資效益。

麵對經費的不足,縣政府還盡量節省其它開支,保證教育優先。1988年,縣政府計劃擠出部分資金,新建一幢辦公大樓,以緩解機關辦公緊張的矛盾。在縣人代會上,一名教師代表提出意見,要求緩建辦公樓,把有限的資金用在教育上。縣政府采納了這條意見,把計劃建辦公樓的經費劃撥給教育部門,當年修建破舊校舍10000多平方米,達到了首批基本消滅危房標準。

縣鄉政府還象海綿擠水一樣,努力從已經非常吃緊的財政支出中擠出資金,改善教師的住房條件。在1995年,打破常規地批準教育部門在縣城規劃建造萬餘平方米的“園丁新村”,由在鄉下任教的、有30年以上教齡的有貢獻的教師和外地籍教師集資建房。從1993年開始,還為250多名山區教師浮動一級工資。1994年,縣財政在赤字1700多元的情況下,擠出78萬元資金,為代課教師、工友增加工資,為教師補發崗位補貼。教師節前夕,縣財政盡量盤出600多萬資金,使教師補發工資一次性到位。由於經濟發展緩慢,縣財政收入增長速度緩慢,而財政剛性支出逐年增加,每年財政分盤子時,總是捉襟見肘。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政府財政撥款也始終是教育投入的主渠道,政府確保每年財政收入三分之一以上用於教育。

到今天,武義的經濟尚欠發達,財政可用資金依然有限,但是縣委縣府始終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來考慮,堅持教育經費以縣財政撥款為主,力爭做到財政寬餘時優先教育,緊張時確保教育,削減時不減教育。教育撥款每年都在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最高的年份達40%左右,努力做到“三個增長,兩個提高”。

中小學基建經費均由縣政府統籌落實。從2002年1月份開始實施教師國撥工資及地方出台的各項政策性補貼均由縣財政統一發放,從未發生過拖欠教師工資的現象。縣政府還出台了對山區教師實行教齡月補貼製度和連續考核兩年優秀浮動一級工資的獎勵辦法。2005年,縣財政還安排“創強”專用經費1900萬元,並決定今後三年在此基礎上將逐年增長學校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資金。

2.教育優先理念深得人心

武義尊師重教的傳統源遠流長,呂祖謙講學時如是,時序進入當代社會時也如是。

最讓人感動的是1986年《義務教育法》頒布後,群眾辦學的熱情高漲,勒緊自己的褲帶,紛紛捐款,集資辦學。三港鄉合浦村有位86歲高齡的老奶奶,賣栗子賣了5元錢,不勝歡喜,本想買件衣服,但聽說村裏收教育附加費,就急忙趕到會計室,把5元錢也交了。她的媳婦聞訊趕來,不讓婆婆交,要自己交,婆婆說:“這是育子育孫錢,我交了,我高興。”還記得1996年4月的一天,一位署名“武一人”的群眾把自己積蓄的6188元人民幣寄到武義縣促進教育發展基金會,至今這個人的姓名和地址都沒有查訪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