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溝通:人與人和諧的武義(13)(2 / 3)

致用、兼容、開創、孝親的明招文化特質,創新,進取,不畏犧牲的革命文化特質,以及淳樸、尚農、和衷共濟的民間文化特質共同鑄就了當代武義的人文精神。這種新精神概括說來就是開放、創新、實幹、自強。隻有開放,才有創新,開創了新的局麵,就有了實幹的基礎,隻有實幹,才有碩果,有了碩果,才能自強起來。

1.開放:更香茶葉進京城

武義新精神之一是開放。要想武義發展,沒有開放是完全不可能的。尚農安土的武義人向來是以儉樸淳厚著稱。在相當長的一段曆史時期內,武義人隻愛種田養家,不喜歡嬉鬧玩樂。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武義人少地廣,田地多,一年豐收,三年不愁。不象義烏、永康人多地少,隻好以收破爛、修銅補鍋來補田畝收入之歉。而且武義人一個時期來十分戀鄉,舍不得離家創業,民間流傳的“武義人看不見壺山就要流眼淚”,就是這種現象的生動寫照。武義人由於田畝的豐收,常常會陷於一種自我滿足的精神狀態,如民間的口頭語:“正月嬉不窮,十二月做不有”,“夏天冷粥喝喝,弄堂角榻榻”,“冬天日頭孵孵,苞蘿糊糊糊”都是一種滿足於農耕文化心態。在相當一段時期內,武義人編了這樣一段順口溜:“武義呆,永康鬼,東陽棒槌,金華牛。”十足的一副各地人精神的寫照。但是改革開放以來,武義人逐漸轉變觀念,意識到隻有走出去才能求發展。這中間湧現出大批外出創業的典型,最有名的當數遠上北京銷茶葉的俞學文,走到昆山開超市的張建平和南下湖南湖北養珍珠的陳祖良。這裏我們主要看俞學文走出武義的艱辛和成功的喜悅。

俞學文出生於武義南部山區,那裏被喻為武義的“西藏”。窮人的孩子早當家,1987年,年僅18歲的俞學文就開始了人生的創業。他從報上搜尋致富信息,並貸款1萬元辦起豬場。冬天,十幾隻小豬生病了,怕小豬凍著,他跳進豬圈裏摟著小豬睡覺。他的這番苦心不久後便有了回報。他養4個月的豬比別人養一年的還大。這事成了當地奇聞,縣、市媒體紛紛報道,俞學文一下子成了十裏八鄉的名人。那是俞學文特別風光的幾年,養著豬、魚、鴨,種著水果、茶葉,倒騰著小買賣。21歲便蓋起三層小樓,騎上了全鎮第一輛摩托車。但是好景不長,飼料價格一個勁上漲,養豬成了賠錢的買賣,加之魚又被洪水衝走,眨眼之間他虧損了好幾萬。痛定之後,他悟出:農村信息閉塞,很難大有作為。同時他在承包經營茶園的過程發現:十個茶農九個虧,成片成片的好茶藏在深山無人采。俞學文蹲在茶園中,嚼著片片茶葉,苦苦的思考:家鄉的茶呀,為什麼尋不到好婆家?家鄉的父老鄉親呀,麵朝黃土背朝天起早摸黑的耕耘,勤勞為什麼不致富?於是他開始思索如何走出閉塞的大山,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把武義的茶帶出大山。他的想法得到妻子朱麗俐的支持,為了能和俞學文一起去北京創業,朱麗俐毅然辭掉了當時在武義鍋爐廠令人羨慕的工作。懷揣著創業的2000元錢,他們夫妻踏上了北上的火車。窗外秀美的景色並沒有吸引俞學文,此時在他的腦中正閃現著一個個問號:到了北京,如何振興家族產業、如何開拓市場……

起初,他在北京馬連道開了家不足20平方米的小茶葉店——贛香茶莊,走街穿巷地吆喝,但始終是經營慘淡。那時,茶葉一條街的老大是福建的茶商,占領了北京各大商場。“老板特牛,瞧不起我,茶葉賣給他,上門七八次都要不回錢來。”俞學文憋了口氣,“總有一天我要超過他!”平時一有空,俞學文就去商場、超市學習經驗,啟發靈感。工夫不負有心人,俞學文很快發現,北京茶葉市場非常大,但茶葉包裝很落後,不利於儲存,也不夠美觀,完全不能滿足現代人的生活、消費觀。於是,他傾其所有從杭州訂購了茶葉筒,重新包裝的茶葉在京城賣的特火,常常貨還沒入庫,就讓等在店裏的客戶“搶”了去。茶葉筒救活了茶葉店,這一年俞學文淨賺32萬元。他用這筆錢,在北京注冊了更香茶葉有限公司,從此打起茶葉品牌的主意。家鄉武義有座海拔800多米雲霧繚繞的小和尚山,雖是茶樹的天堂,但山高路遠無人問津,他在那兒建立了茶葉生產基地,與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合作,研製出純天然、無汙染的有機茶,並通過國際IMO有機食品認證。如今的更香茶成為北京茶市的“有機茶第一品牌”,更香茶香飄滿京城。

俞學文就是憑著敢為天下先的開放精神,果斷的走出武義的大山,走出一番事業的新天地。如今的武義有更多的俞學文們走了出去,武義人不再持有“看不見壺山就要流淚”的閉塞的心態。他們不僅大膽走出去,形成“北茶、中超、南珠”的開放局麵;而且還勇敢的把外邊先進的資源引進來,形成“窪地效應”,為武義經濟的崛起打下基礎。真是開放精神的激發,武義迎來了今天的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