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義,民間文化的豐富多彩還體現在武義傳統戲劇形式——婺劇的發展。婺劇土生土長,演奏員亦農亦藝,曾以獨特的唱腔、地方化的語言、動人的故事情節、亦文亦武的風格為武義的文化生活送來一份大餐。它以群眾喜聞樂見樂唱的形式,豐富了武義人民的業餘和節日文化精神生活,更成為廣大農村“安居樂業,人和事順”的象征。武義民間文化主要顯示出淳樸、尚農、和衷共濟的文化特質。尚農是因為武義處於半山區,土地資源豐富,農業生產給武義人提供了富足的生活。像武義風俗裏的求雨正是關心農事的體現。在武義的民間傳說、諺語和歌謠中同樣可以展現出其尚農精神。如故事《穀龍》:
很早以前,九峰山腳住著一個姓張的老太婆。有一日,她上山頂去采茶,不勿小心一腳踏空,從山坡上滾落來,她想:人老七十怕跌,這回總要跌死了。雙眼一閉,什麼也勿曉得了。
過了一會,張老太婆睜開眼睛,望望山林,聽聽水響,還以為到了陰曹地府了。站起來動動身子,勿疼勿麻。奇了,這一跌還沒跌死呀。她注意望望衣裙,見上麵有一條綠蟲,她想是勿是這條蟲救了自己?就把小蟲帶回家。家裏沒有地方放,就把它放在穀櫃裏。
第二天早上,張老太婆把僅有的一隻雞蛋拿去喂小蟲,掀開櫃蓋一望,原來隻有一個櫃底的穀變成滿滿的一櫃穀了。那條綠蟲仍然躺在上頭。張老太婆曉得這是一條穀龍,有了它就會有取之勿盡的稻穀了。於是,每日上午她就叫人到家裏挑點穀去吃,這年剛好鬧春荒,村裏人全靠張老太婆救濟,才沒逃荒外鄉。
後來,張老太婆老了,這條穀龍也就勿見了,傳說又回到天上去了。
這則故事反應了群眾對善良的讚美,對土地或者穀神(穀龍)的崇拜,也是農耕社會的一種文化表達。
再如下麵的諺語和歌謠:
七十二行,種田為王。
萬物土中生,百事農為本。
衙門錢,一蓬煙;生意錢,在眼前;種田錢,萬萬年。
勤勤儉儉樣樣有,貪吃懶做件件無。
鋤頭板上鏽,吃得上頓沒下頓。
吃山拿山要養山。
光栽不保,越種越少。
農種歌:
種山山有粟,
種田田有穀,
種起番薯火籠缽,
種起苞蘿水牛角。
哪有工夫坐落唱山歌:
三尺孩童唱的啥山歌,
銅錢雇你上山種苞蘿。
一餐吃了三斤白米飯,
一天吃了九斤苞蘿糊,
哪有工夫坐起唱山歌!
這些故事、諺語和歌謠正反映了武義人民安土重遷,崇尚農業勞作的根本精神基石。這也從另一個方麵造就了武義人守土的觀念。
淳樸也是農耕文化的一個表現方式。武義民風樸實,連呂祖謙也說:“負山之民,氣俗敦愨,樂田畝而畏官府。傲嬉侈麗之習,獨不入其鄉。”前述的會道是一種互助精神的表現,也是武義民風淳樸的再現。反映這一文化特質的故事、諺語和歌謠同樣很多,《怕字歌》就是一例:
不怕步子慢,就怕半途站。
不怕山難移,就怕心不齊。
不怕有失利,就怕心不堅。
不怕擔子重,就怕肩頭痛。
不怕理不明,就怕心不誠。
不怕事難做,就怕人懶惰。
不怕學不成,就怕誌不恒。
不怕理難平,就怕心不正。
不怕犯錯誤,就怕不改錯。
不怕人批評,就怕人吹捧。
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
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
不怕愛不深,就怕兩條心。
不怕言語差,就怕說假話。
要說和衷共濟,在武義這種精神的表現就更多了。熟溪橋建橋近800年來,曆次遭毀重修,武義人民都積極參與,出錢出力。當然會道是最能表現武義人民和衷共濟精神的一種文化形式。
武義的民間文化以反映草根生活為特點,一直以來深受群眾喜愛,並廣泛流傳開來。武義民間文化和當地的農耕生活息息相關,在文化上表現出武義人淳樸、尚農、和衷共濟的深厚底蘊。
總體上看,武義的豐厚文化底蘊基本是由曆史物質文化、明招文化、革命文化和民間文化構成的,它們各自給武義的文化注入了不同的文化因子,充實著武義文化底蘊的內涵。
二、活力:武義新精神透視
時至今日,武義豐厚的文化底蘊在新的曆史條件下怎樣釋放出活力,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發揮作用?那就是把武義的文化底蘊轉化為武義新精神,讓文化底蘊釋放出現實的活力。所謂武義新精神是對武義過去曆史、文化底蘊的一種現代意義上的提升。它不能憑空產生,也無法由人的意誌來左右,要具有深刻的曆史背景和淵源,還要有曆史的延續性,而且它還要與當代社會經濟發展有曆史的溝通與一貫性,還要體現對提升當代武義人文精神的引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