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藏富:富民與強縣(2)(1 / 3)

上夫嶺下村屬於桐琴鎮管轄範圍,這幾年,桐琴鎮靠工業迅速發展起來,桐琴鎮所轄的各個村都因為工業的發展獲益匪淺。尤其是緊挨桐琴鎮政府所在地的村莊,具有地理優勢,交通便捷,農民紛紛從事二、三產業。許多村的村民正向東皋村那樣,從農民變為“市民”。然而,還有一部分比較偏僻的村莊由於自然地理環境的限製,發展相對落後。對此,桐琴鎮充分實施工業反哺農業的政策,發揮工業的餘熱,支援山區人民進行村莊交通、集體設施等方麵的建設,讓遠離鎮區的農民同樣享受到工業鎮帶來的實惠。其中,上夫嶺下村就是靠工業反哺農業發展起來的村莊代表。對於這一點,上夫嶺下村的金主任感慨頗深,他說道:

在政府的領導下,我們村的經濟跟外麵一樣也發展了。我們的發展主要是靠桐琴鎮有這麼好的黨委、政府,那麼好的領導班子,在他們的帶領之下,我們那麼窮的窮山溝也能通上那麼寬暢的道路,投資100多萬塊。政府有好的計劃,好的領導,他們懂得招商引資,以工補農,壯大鎮裏的經濟,使外麵的工業帶動了我們村。

這幾年我們村在上級領導的關懷下,有很大的變化。去年基本上由鎮政府投資了100萬元搞道路,現在又通上了公交車,都是直達的,方便廣大農戶出外去經商、打工。

像我們村,村集體經濟連1000塊都沒有。從鎮政府、黨委這屆班子上任後,他們看到我們這個落後的山村,他們就把外麵得來的錢,投入到我們這個邊遠的山區,不光是我們這個村,跟我們一樣也很落後的隔壁村,在政府幫助下也鋪上了水泥路。以前我們村連辦公場所也沒有的,這也是政府搞的,這個房子(村委會辦公場所)有100來年了,以前是很亂的,原來都快廢棄了的,後來把辦公場所搞好,還搞了老人活動中心。整修這個辦公場所鎮政府投資了1萬塊。

政府給貧困戶有補貼的,象低保戶對象有7、8戶,20多人口,低保戶每月每人得錢。貧困戶一年不定期的有補助60元、80、100元不等。

我們以前交通很不方便的,我們的田離這裏有7裏路,1990年做了機耕路,1998年又加寬了。去年鎮政府幫建了6米寬的硬化道路。全村70%是彩電,是有線電視的。有線電視(要交的)12塊也是鎮政府投資,是前年投資的。

陪同我們前來采訪的桐琴鎮金副鎮長也對此做了補充:

剛才金主任講以工補農主要是鎮裏的,現在這幾年工業經濟發展了以後,城建也發展了,土地轉用有一筆錢鎮裏拿出來,像這筆錢投入我們這個村裏整個交通建設、辦公場所投資。象剛才金主任講的,象這條路,就是投資了108萬。這個108萬基本上都是我們鎮裏投資的。這些錢拿出來補貼都是通過工業園區的發展,跟那個城建發展來補貼的。

正是由於政府以工補農的思想和行動,過去這個貧困的小山村開始蒸蒸日上,村民的日子一天過得比一天好。政府投資興建公共設施,既改善了村莊的硬件環境,為村民節約了開支。更重要的是公路開通後,便利的交通條件,給上夫嶺下村帶來了致富的契機。正所謂“要致富,先修路”,這條通往外麵世界的水泥路,應該說是上夫嶺下村走向富裕的“康莊大道”。

首先,處於山區的上夫嶺下村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村裏種植1000多畝的毛竹林,平均每人起碼有3畝左右。毛竹長筍的時候就收毛竹筍,其餘的就是砍了毛竹賣出去,這樣的話,一個村毛竹的收入有六七十萬。交通條件改善後,人們開始進行毛竹加工,提高了毛竹的產值。手工業加工最早從1996年開始。如今,村裏有十多家毛竹加工廠,一般加工掃把、椅子、竹籃子和竹床等等,然後把加工成品拿到市場上去賣,收入可觀。每家小手工業工廠一年產值有十多萬元,此外,還有加工電動工具配件的。

除了做竹製加工外,還有些村民出去到桐琴鎮工業園區打工,或者做生意來增加收入,這也是便利的交通帶來的好處。路修好後,村裏人到鎮裏打工,可以當天來回上下班,他們說騎摩托車才十幾分鍾的路程。如今,村裏有五十個左右的年輕人在外麵打工。此外,村裏還有極少部分人從事農業生產,他們的耕地不多,人均耕地隻有三分左右,種水稻也隻是自給自足。從2004年開始,村民的生活就有了很大的變化,全村的人均年收入為3200多元。正如該村的金主任所說,這些發展變化都離不開桐琴鎮黨委、政府對他們執行的一係列以工補農的政策。

四、幸福走進千萬家:以三個農民家庭為例

1.賣菜大王

桐琴鎮東皋村的程江,今年43歲,一家三口人,兒子在外麵讀大學。程江是靠賣菜起家的,村主任安排我們在村委會辦公室座談,原來程江就在村委大樓下的菜市場賣菜,這時是下午七點多鍾,想必程師傅一天的工作也快要結束了,問起我們的談話是否影響他的工作,他說不會。這樣筆者就較心安理得地跟他聊起家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