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藏富:富民與強縣(1)(1 / 3)

武義新農村建設的實效究竟如何?農民真的富起來了嗎?縣域經濟實力真的增強了嗎?這不僅是對武義經驗的檢驗,也是對新農村建設成果的展示,更是對中國社會現代化的一種回應和認同。

(第十五章)富民:讓農民真正富起來

費孝通先生一生的學術、政治生涯都出於“誌在富民”的理想。同樣,新農村建設的最終目的之一就是富民,讓農民真正富起來。武義縣新農村建設基本達到了富民的目的:東皋村民依靠工業園區的開發從農民變為“市民”;陳弄村民從過去以種糧食維持溫飽變為現在以種高山蔬菜來致富;上夫嶺下村民通過桐琴鎮政府以工輔農的決策,走向富裕。此外,三個農民家庭生活上的巨大變化和一千份問卷調查的結果更加讓我們真實地感受到:武義人民真的富起來了。

一、從農民到“市民”以東皋村為例

東皋村位於武義縣東南部,距縣城12公裏,現屬桐琴鎮。東皋自三國吳赤烏三年(240)建村以來,已有1760年曆史。全村總麵積53平方公裏。曆史上的東皋村是個農業大村,但是從1998年開始,這個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昔日的農民已經擺脫了過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過上與城裏人一樣的日子,他們已經從農民變成了“市民”。這得益於村幹部1998年做出的一個偉大決策。那就是開發鳳凰山工業園區以及隨之帶動起來的城鄉一體化建設。

1.鳳凰起飛

世代以農業為生的東皋人並不滿足於僅能解決溫飽的現狀。與一般農民不同的是,他們具有一股拚搏和奮發向上的精神,敢於追求、敢於創新,他們憑著一股闖勁,終於闖出一條不平凡的路。

1998年,縣委、縣政府“營造經濟窪地,主動接受永康、義烏等發達地區經濟輻射”的發展戰略為東皋村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

許多企業陸陸續續地慕名而來,在鳳凰山工業園區“安家落戶”。1998年下半年開辦僅幾個月時間,就引進外地企業5家,至1999年底已有20家企業在開發區落戶,並已建成投產。進入2000年後,鳳凰山工業區又有新的發展,並開始啟動第二期開發項目。在開發區的帶動下,至2000年12月底,全村工業總產值已達3.16億元,比1999年又翻了一番。2003年,全村共有企業46家,初步形成了電動工具、防盜門業、金屬壓延和文教用品四大產業。2003年工業總產值達52個億,比97年增加了5倍。2005年工業總產值提高到56億。

鳳凰山工業園區的成功開發,給村民帶來了實惠,使東皋村的麵貌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村裏通過建廠房出租興辦菜市場等渠道,收入顯著增加,固定收入從原來的幾萬元增加到2003年的90多萬元。村集體經濟逐漸壯大,更重要的是解決了剩餘勞動力。工業園區的開發,有力地推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全村各種商店、飯店、美容院從97年的90餘家增加到現在的218家,全村從事第二、三產業的人數已達840多人,占全村勞動力的70%。村民不僅務工、經商有收入,家裏的老房子出租給外來打工者,年租金收入也十分可觀,村民經濟收入明顯增加。

關於工業園區的開發帶領全村人致富一事,村書記說:

通過園區的發展從1998年的十五六萬到去年的100多萬,老百姓的收入從1998年的2000多元到去年的6000元左右,老百姓經商、務工的收入也比較高,特別是老百姓生活條件提高了以後,他們要求改善居住環境,2003年我們的思路是先建新村再改造老村。我們良田都是按人分的。2003年統計了一下從事務工、經商、建築、搞運輸的大概是占勞動力的80%,其餘20%務農,我們是從18歲的開始統計的。近幾年來人口增加也快,增加了近100多人。像我們嫁出去6個月,戶口不遷走,那你就不得享受這裏的待遇,有些是離婚的,我們是允許她遷回來的。1998年以前我們村收入來源其實就是茶葉山承包、柑園承包、農作物的承包,總共加起來是十五六萬塊錢。那時候人均收入2000元。

依托工業園區的發展,如今的東皋村正如一隻美麗的鳳凰展翅而飛,飛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2.邁向城市化

東皋村農民不僅從農業的束縛中解脫出來,轉而從事二、三產業,收入大大提高。同時,他們還致力於城鄉一體化建設。村莊的人居環境得到了改善,往日寧靜的村莊,如今變成了熱鬧的集市。從學校、醫院、商場、郵電局到各種行政單位都集中在東皋村這片熱土上,各種設備非常齊全。走在東皋村的街道上,我們甚至以為是走在繁華的城市裏。東皋村正向城市化的目標邁進。

首先是村莊衛生環境的改善上,1996年至1998年,村裏投資20多萬元,澆築了全村街道巷弄的水泥路麵,改善了環境衛生條件。1998年又投資6萬多元,對全村的水塘水溝進行了全麵清理,同時成立4人組成的清潔衛生隊,輪流打掃村區街巷公共場所衛生,清理垃圾。使整個村容村貌保持整潔衛生、文明有序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