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村裏的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了加強,近幾年,東皋村先後籌集資金近400萬元進行各項基礎設施建設。1992年投資20萬元(其中主管部門支持12萬元)興建東皋集貿市場;1999年又把街路菜市場改為棚架菜市場。1993年投資4.5萬元修建道路、路燈;1994年至1995年投資55萬元興建村綜合樓,並投資13萬元進行電路改線;1996年投資18萬元安裝有線電視,全村有線電視入戶率達82%;1998年投資155萬元新建橫跨清溪的兩座橋,投資12.3萬元對東皋小學校容進行改造,投資9.8萬元建成公益性公墓並免費提供服務。2000年,進一步加大村鎮建設力度,除繼續完成菜市場擴建及新大樓建設工程外,還將進行村3400平方米的廠房建設、村中心幼兒園建設、村老年活動中心建設,總投資在100萬元以上。
2003年東皋村確定了“四個一”工程,即:一是建好一個擁有67幢別墅的東皋新村;二是造好一條21米寬800米長的商業街;三是協助建好一個4萬平方米的廢舊材料綜合市場;四是建好一個能接納500多人,占地4萬多平方米的下山脫貧新村。該工程現已經基本完成。
最後,村裏各種學校、醫院和行政單位等設施齊全。以東皋為中心的教育事業,形成具有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配套組成的規模。1962年開始在東皋村設立桐琴區衛生所,1968年改稱桐琴區人民防治院,1973年改為桐琴區衛生院,1992年撤區擴鎮後改稱為東皋中心衛生院,簡稱東皋醫院。院內設有內科、外科、中醫科、口腔科、婦產科,以及放射、手術、心電圖、超聲波、針灸推拿等科室,醫療設備比較齊全,醫療水平不斷提高。此外,桐琴公安派出所、東皋人民法庭、桐琴財稅所、農業銀行東皋分理處、桐琴糧管所、桐琴供電所、桐琴變電所、東皋供社、東皋郵電所、桐琴信用社東皋分社等行政事業單位都已駐紮在東皋村,為東皋人和外來打工者提供各種服務。
經過努力,各種榮譽接踵而來。1999年以來,村黨委連續四次被評為縣“五好”黨支部;1999年被命名為縣“小康村”;2000年被命名為“浙江省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示範村”;2004年6月被評為省五好村黨組織;2005年1月被金華市委、市政府評為“全麵建設小康建設示範村”。曾七次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的村黨支部書記程東良,於2000年被中共武義縣委評為富民書記。這些榮譽都在告訴我們東皋村的輝煌。如今,漫步在東皋村的每個角落,不論是在現代化的工業園區,或是在熱鬧的農貿市場,甚至是在一個個商店、超市,我們隨時都會遇到許多東皋村人,可是我們已經不敢輕易地一眼斷定他或她是否仍然是個純粹的農民,實際上,大多數的東皋人所從事的職業和遵循的生活方式與城裏的“市民”已經相差無幾了。
二、從種糧到種菜:以陳弄村為例
當我們的車子來到陳弄——這個座落在距鎮政府所在地20華裏的新宅鎮版圖的西北角邊陲、海拔650米的小山村時,隻見眼前是村委會辦公大樓,而樓下的廣場上,一輛大卡車停在那裏,幾個人正在把一袋袋四季豆搬到車上。不遠處,許多村民正在與收購四季豆的討價還價。仿佛一個小農貿市場,好不熱鬧。原來,這就是高山蔬菜專業村,我們來得正是高山四季豆收獲的季節。當地人說,這段時間村民一天裏有四大忙:“早上收獲忙,上午賣菜忙,下午管理忙,晚上算錢忙”。然而,因為有了收獲的喜悅,即使再忙再累,人們的心裏也是甜滋滋的。
據統計,全村現共有210戶村民,570人,擁有耕地512畝,其中水田452畝,旱地60畝,山林總麵積2355畝。土地總麵積3838畝,合2.56平方公裏。2005年人均純收入2596元。相對於前幾年的情況,收入水平提高不少。這歸功於村裏對高山蔬菜的開發。
全村於1999年開始發展高山蔬菜,由於擔心銷路不好,一戶人家就種一畝左右的高山蔬菜。1999年7月以後、8月初開始試種,扶貧辦的領導帶浙江農科院鄭元林老師到該村講課,指導村民種植高山蔬菜。2000年全村開始大麵積發展高山蔬菜。2000年以四季豆為主,2001年陳弄村開始種蕃茄、長瓜、生薑等農作物,還發展了170畝的集體茶園。2004年,又發展了高山西瓜。根據鄭元林老師的考察,這裏的海拔高,土壤多是沙子土,種出來的西瓜比其他地方種的西瓜味道更甜美,因此這裏的西瓜基本上銷往上海。從此以後,高山蔬菜的品種和麵積都有很大發展。全村水田麵積530多畝,除100多畝種植水稻外,其它都種西瓜、四季豆、蕃茄等高山蔬菜,農民的收入每年僅四季豆都有6000元以上,多的有12000元以上。對於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村黨支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