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藏富:富民與強縣(1)(3 / 3)

我們這裏在家裏的基本上都是40歲以上的人,年輕人基本上都去外麵打工了。剛開始的時候外鄉人來我們這裏種高山蔬菜也有的,年輕人是覺得在家裏種田身份低,其實在外麵打工要開銷,你錢多錢少也都要花的,跟家裏是不好比的。我們家裏如果做起來是10000元,我自己就兩個人,去年就是種起來四季豆有12000元,加西瓜2000元多一點,再加蕃茄,我去年的毛收入就有16000多元。我們種高山蔬菜前都養豬,其它收入就是到外麵去打工當苦力。那時候的收入可想而知,很低的。我說的在家的都是有一些年紀的人,一年種上高山蔬菜有個5000元以上的收入也就差不多了。平均每個人有8分的水田,山地麵積就很大了,講不出的,沒有麵積的,山是世代都種的。

我們農戶基本上都圍繞種高山蔬菜,冬天我們要做準備工作,我們這個高山蔬菜,正月我們就要種馬玲薯,大概是五月就可以收。收了馬鈴薯以後,到了5月份,一個就是種水稻,一個就是種高山蔬菜。高山蔬菜都是五月下旬種下去,然後7月上旬就可以上市了,我們新宅鎮的高山蔬菜上市的時間就是7月上旬到九月下旬、十月上旬都有的。

種植高山蔬菜需要一定的技術指導,如今的陳弄村已經成為高山蔬菜示範村,大規模地種植,同時他們請有專門的技術專家和科技員對村民進行技術指導。如他們聘請浙江大學老師為高山蔬菜合作社的名譽社長,省農科院的鄭元林老師等為技術顧問。有了技術指導員,村民就可以避免過去那種盲目種植高山蔬菜的弊端了;依靠科學技術,高山蔬菜的產量和質量都比以往有很大的進步。

在種植高山蔬菜方麵,今年3月17日村裏組織成立了高山蔬菜合作社,這是全縣唯一的高山蔬菜合作社。它的作用一是幫助農民引進新品種;二是收購高山蔬菜,並銷售到市場,讓農民種菜吃下定心丸,解除了他們的後顧之憂;三是幫助聯係科技人員,宣傳病蟲害防治等知識。目前有37人入社,入社需要有一定的條件,那就是合作社的曹子旺理事長所說的:“合作社的社員起碼有兩畝以上的田地才能參與我們合作社的。如果是搞營銷的就是要經常在市場裏跑的,知道外麵行情的,才可以入社。”曹理事長是收購高山蔬菜的負責人,他拿出近幾天的收購帳單給我們看,我們從中可以清晰地了解該村村民種植高山蔬菜的數量和麵積等情況。

賣家基本都是陳弄村人,最多的有一天收入76.1元,最少的一天收入1元多。這說明不管他們每天從地裏收回多少四季豆,都能在當天全部賣給收購站。曹理事長介紹說他們每天都要收購3萬多斤四季豆。

大力發展高山蔬菜後,陳弄村的基礎設施和整體麵貌都有了很大的改觀,如《陳弄村誌》裏的大事記所記載的那樣:

——1999年9月,陳弄村被武義縣人民政府定為高山蔬菜專業村,並授予匾牌一塊。

——2001年陳弄至大萊的公路建成,正式通車,同年停車場地麵硬化(即澆成水泥地)。

——經依法審批,陳弄村上半畈於2001年8月開發,公路邊建起幢幢洋房,從此村容村貌大為改觀。

——1958年廣播與電話同線傳輸,1968年廣播專線,1972年建村廣播室,2004年為有線調頻廣播。1999年9月建起小有線電視,可通過衛星接收到7套電視節目,2003年與縣有線聯網,可收看32套電視節目。

——2005年陳弄村建成生態公廁兩座。村莊整治順利通過驗收,成為全縣首批村莊整治村。村內主要路道實行硬化,並安排2人常年打掃,使村莊保持幹淨、整潔。

——2005年8-9月間,作為“康莊工程”由國家出資,梁上線縣道公路全線澆成水泥路,從此一條寬5米的路麵硬化的公路貫穿陳弄村東西。

由於修了路,每天有五趟公共汽車在村口與縣城之間往返。從村裏到縣城要七塊錢路費,一個多小時就可以到達縣城,交通非常方便。此外,種植高山蔬菜後,村民就有錢來建房子。比如公路旁邊那排整齊的磚瓦房,村裏人說都是通過發展高山蔬菜才能建起來的,所以別人稱之為高山蔬菜房。同時,種高山蔬菜具有季節性,所以很多村民在一年中既種高山蔬菜又外出打工賺錢。一般是高山蔬菜收獲後,村民就外出打工,打工與種植高山蔬菜兩不誤。因此,農民的收入就多了一條渠道。高山蔬菜的發展帶給陳弄人的變化是無法估量的。

三、工業反哺農業:以上夫嶺下村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