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溝通:人與人和諧的武義(14)(1 / 3)

如果說下山脫貧正是武義創新精神的一個集中體現,那麼,“黨員家庭掛牌”則是武義秉承創新精神繼續開拓新事業,攀登新高峰的又一個創造。

3.實幹:愚公移山顯雄心

武義新精神之三是實幹。隻有實幹才能使開放、創新的成果轉化成現實,沒有實幹就談不上武義的真正發展。

浙江省武精機器製造有限公司董事長朱申明的新愚公移山故事讓筆者對實幹精神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朱申明原是國家幹部,1993年在國家政策的指引下毅然下海,聯係了另外三個過去的戰友,辦起了一家精密儀器廠。起步的艱辛沒有讓他們打退堂鼓,幾番商海浮沉之後,他們的廠子終於站穩了腳跟,發展了起來,之後又以浙江省武精機器製造有限公司的名義注冊下來。工廠一天天發展起來,工人也日漸增多,朱申明和他的同伴們開始考慮如何讓工廠發展壯大,在經濟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對企業來說,不發展就預示著死亡。於是他們開始征地擴建工廠。武義是一個“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半山區縣城,曆來重視農田,好的土地是不可能交給工廠使用的。公司所在街道辦事處為他們征得的土地全在丘陵地帶,其中有五座山。朱申明是這樣敘述的:

我們廠總麵積將近14萬平方米,其中就有五座山,我大體算了一下總的土石方大約70多萬方,第一期搬了大概有半年多。接著第二期就是從2004年開始到現在,兩年多的時間,現在還有20多萬方要搬,大概要到今年的十二月份能全部搬掉。而且你自己搬下來的岩石也好,泥土也好,你都要自己消化,你把岩石、泥土丟到河裏,河流就堵死了,也不能丟到田地裏。隻能內部消化,把搬下來的泥土、岩石填到窪地裏。

這五座山雖是荒山,但是這片土地上有附近居民自己開辟的小塊菜地,搭建的臨時簡易房,而且這些山上有很多當地人預留的“壽墳”。這樣在開山擴建工廠時,朱申明遇到了重重困難。而且由於工廠的地理位置地跨兩個街道,在征地的問題上協調不暢,看著工廠的擴建要無限期推遲下去,朱申明坐不住了,他決定靠自己來解決問題。他挨家挨戶到附近居民家做他們的思想工作,而且給出比當時政府補償高很多的價格對墳墓的搬遷做出補償,而且保證如果能在當年冬至之前搬遷可以再多給一倍。他每天利用晚上休息時間到該搬遷的人家裏去談,好話說了幾籮筐,終於這些人看到他的真誠和毅力,同意了搬遷。這樣朱申明這個當代愚公就開始了移山。三年多的時間內,他搬掉了五座大山。

朱申明驕傲地對我們說,古代的愚公隻移太行、王屋兩座山,要花上一輩子,還要靠子子孫孫無窮盡的勞作。而我們——他和他帶領的武精人——為了企業的發展壯大移掉了五座山。回首企業最初創業的艱辛,到今天擁有一個多億資產的風光,朱申明說,他和他的夥伴們走到今天真的不容易,全靠自己一點點打拚出來。而這種實幹創業的精神也是現在全體武精人的工作動力。真是“古有愚公移山精神,今有武精人創業雄心”。新時代武義人的創業實幹精神,在武精廠企業家和工人的身上,充分地體現了出來,這無疑是非常值得稱頌的。

實幹更是體現在全體武義人的身上,武義從一個傳統農業縣發展成一個初步工業縣,靠的就是實幹的精神。武義縣委、縣政府等各套班子也是實幹的班子,這裏的幹部各個深入第一線工作,及時掌握第一手訊息,對縣域經濟的發展提供及時高效的服務。

4.自強:身殘誌堅創佳績

武義新精神之四是自強。開放、創新、實幹可以使武義走向經濟的快速騰飛,惟有自強才能使經濟持續發展。對個人、對企業、對整個縣域的發展都是如此。

說到自強,浙江宏福房產公司總經理徐子福以其感人的事跡進入我們的視野。徐子福年輕時因一場交通意外失去左腿,身體的殘疾沒有使這個好強的七尺男兒消沉下去,他以堅強的意誌,超出常人的努力,最終換來了事業的成功。在他身上時時閃現自強不息的精神麵貌。

筆者采訪徐子福時,正是他快要下班的時間。他給人的最深印象是高挑清瘦,雙目炯炯有神。談到年輕時的不幸,他並沒有流露太多的悲傷,更多的是豁達,這是一個生活的強者才有的對往日不幸的態度。他的童年是清苦的,基本上是一邊放牛一邊讀書,上到初中就進入建築工地做學徒。憑著一股吃苦耐勞的幹勁和頭腦的靈活,徐子福掌握了建築的技巧,到十八歲時就能獨擋一麵,成為施工隊的“小包頭”。正當他的事業漸漸有了起色,他在建築業開始嶄露頭角的時候,不幸降臨在他的頭上。事故之後,為了負起家庭的重擔,他開始思考今後的路。首先要學會用單腿騎自行車,這對於他來說是第一個挑戰。少了一條腿後身體平衡難以掌握,數次的人仰車翻之後,他尚未痊愈的傷口又流出血來。但是徐子福就是不放棄,正是憑著這一股子不服輸的勁頭,他學會了單腿騎車。學會騎車之後,他做起了水果生意,從金華批發水果到武義來賣。這樣靠做小生意他的生活慢慢好了起來,可是,建築業依然是他心底深處最難割舍的一份牽掛。在訪談中,他說了這樣一句話,“小生意不是事業,建築才是我要追求的事業”。於是他申辦了一個建築工程隊,當時正值改革開放,很快批了下來。可是殘疾的他,在建築行業又沒有名氣,開始建築隊是沒有生意的,到1986年,他以“質量不過關,一分錢不要”的承諾,承接了武義縣文教用品廠400平方米的簡易工房。這是他的建築隊的第一項工程,為了保證按時高質完成,他吃住都在工地上,和施工人員一起爬腳手架。結果本來需要兩個月時間的工程40天就完成了。從此,他在武義建築業立下了腳跟。在訪談中最讓筆者敬佩的是,徐子福在企業一天天作大作強之後,不是選擇停下前進的腳步,而是選擇了給自己充電。他於上個世紀90年代在浙江省建設廳辦的育才大學上了兩年的大專。為了讓自己跟上課程,他請了老師每周三次到家裏來為他補習,從初中到大學的數學課,他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就全部掌握了。到了大學裏,他這個隻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學生竟成了高材生。大專讀下來之後,徐子福又開始尋求新的發展,他先後被評為高級工程師,考下了職業經理人資格,還讀完了MBA課程,並以優秀學員的稱號結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