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子福的企業一天天興盛起來,他自己也自強不息地探索學習著先進的知識和管理方式。同時他還關注弱勢群體,回報社會,多年來,他向教育和慈善事業捐款達100多萬元。
從徐子福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努力開拓,不斷進取的形象。他的事例無疑代表了各種類型自強不息的武義人的麵貌,充分展現了武義自強的新精神。
這種自強的精神在武義還表現在“下山脫貧村人”、“北上開超市人”和“移民村人”身上,以及許許多多“下崗再就業人”、“下海辦企業人”、“外出打工經商人”身上。比如,楊岸人為了國家建設新安江,從深山裏走出來,移民到現在武義縣履坦鎮定居。他們白手起家,從零開始,在武義建設新的楊岸村。楊岸村的書記方鬆高給筆者介紹了他們如何艱難起步,靠自己力量建設村裏的東塘水庫:
筆者(以下簡稱筆):你們移民來武義時都帶了什麼過來?是不是有點基礎?
方鬆高(以下簡稱方):沒有。當我們要在武義安家時,全村隻剩下幾個人,一點幹菜,米都幾乎沒有的。
筆:定居下來,怎樣開始生活的呢?
方:既然安定下來,就要好好生活了。我們都是很勤快的,種田種得很好,以前農業時代我們村裏都是先進的。為了能解決灌溉問題,我們在1969年開始造水庫,因為村子小,自然條件差,建水庫需要的紅泥全要從外村運來,當時又沒有現代的交通工具,就靠肩挑手提往村裏運,後來進步一點用獨輪車推。再加上當時縣裏造源口水庫,壯勞力都出去造大水庫了,村裏隻有老人、婦女和小孩造我們自己的水庫。就這樣,一造就是近30年。到1995年,村裏條件好了,我們加高加固了水庫,算是把水庫完全建好了。
筆:建水庫的過程中,完全沒有外力幫助?
方:是的,沒有外界支援。起初,國家情況也不好,我們隻能靠自己。這幾年縣裏財政慢慢好起來了,會給一些項目撥款支持,縣裏那麼多村,不可能全部都管,還是要靠自己。
就這樣,經過40多年的努力,本著自強不息的精神,如今的楊岸村,已經成為能讓村民安居樂業的和諧富裕新農村省示範村。
在武義,像徐子福和楊岸村這樣靠自強走出一條成功路的個人和集體還有很多,蔬菜營銷大王呂福兵是這樣,下山脫貧的九龍山村和城東新村等是這樣,整個武義縣從全省八個貧困縣到摘掉“貧困帽”也同樣是靠著自強的精神。故而自強成為武義新精神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武義精神是新時代武義文化底蘊的外在表現,文化底蘊是武義明招文化為內核的曆史文化、革命文化和民間文化的一個綜合體,再現在武義精神上也是一個綜合表達——開放、創新、實幹、自強。今日的武義正在這種新精神的召喚下,繼往開來,加緊打造一個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態文明和社會文明全麵發展的新農村和諧圖景。
三、文化:打造武義核心競爭力
前麵我們談了武義的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現實的文化活力,接下來,我們要考慮的就是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武義如何打造文化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