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溝通:人與人和諧的武義(14)(3 / 3)

習慣上,一提到發展、建設,人民就聯想到經濟的發展,經濟競爭力的增強。中國在過去20幾年的發展中創造了國內生產總值年均超過8%的奇跡,但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也付出了昂貴的生態成本和文化成本。麵對這樣的現實教訓,在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中就要竭力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但是如何避免?筆者認為就是要注重新農村文化的建設。

現在,國際社會已經達成廣泛共識,即把文化看成是一種競爭力。而文化作為一種戰略,也已經被普遍的運用。根據曹世潮的見解,“文化是特定人群普遍自覺的觀念和規則係統。文化不僅是一種自覺的觀念和規則,而且是普遍自覺的。”它既是內在的,同時又外顯為一種生存、生活和生產的方式。文化還是一種能力,是人們應對自然、社會和人等環境挑戰的產物,每種文化又都有各自的個性和氣質,就是文化特質,它使一個文化群體在某些能力方麵具有特別專長和傾向。隻要加以適當引導,特有的文化就能成為一種無可替代、難以模仿的核心競爭力。

在競爭中的一條法則就是:要生存和發展,就必須擁有一流的綜合競爭力。目前來看要想擁有一流競爭力,僅靠政治、經濟競爭力的發展還是不夠的,還要靠文化競爭力。文化是生產的重要方式,其文化特質決定了它的特別能力,文化的自覺更是為其提供了持續不斷的發展動力,這是任何依靠利益、權利調動的力量所無法匹敵的。而且這種競爭力是根植於該社會的根基之中,一旦形成就是獨特和持久的。

現在來反觀武義,在新農村建設中它繼承和發揚了傳統的優秀文化,其豐厚的文化底蘊在現實社會中噴射出無盡的文化活力,這種文化活力進而凝結為“開放、創新、實幹、自強”的武義新精神,武義近十年來之所以發展迅猛與此有極大關係。也正因為武義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注重文化競爭力的凝聚和打造,給它今後的發展留下更加廣闊的空間。

可見,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過程中,文化的作用重大,它不僅可以提高人的素質,促進社會和諧,還能確保經濟快速持續的發展。目前,在武義要更好發揮文化的作用,使之最大限度的為新農村建設服務,進一步增強文化的核心競爭力,就要發展文化產業。

首先,進行文化投資,把武義的文化、民俗、曆史等資源轉變成為文化資本,形成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的文化產業。武義在這一方麵已經起步,像明招文化的發展基地明招寺、生態古村落郭洞、太極星象村俞源、延福寺、熟溪橋等古建築、古村落旅遊資源的開發,佘族風情村——小黃山的對外開放等等,以及近30個多級文保單位,近200個文保點,以及所有的人文與自然景觀、景點資源,潘潔茲藝術館和葉一葦藝術館,14家市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8個省、市級“東海明珠工程”,以及多家媒體等的提升與整合,都是著力打造文化產業努力的外現。

其次,引進吸收先進外來文化的同時加強對武義文化的保護和開發的文化自覺,越是本土的,越是世界的。近年來,武義對明招文化的保護和其文化資源的開發也表現出這一思路。現在,“明招”一詞已經在武義縣家喻戶曉。走出火車站,便可看到站前一條武義縣最長的道路——“明招大道”。明招大道旁一座武義縣第一高樓就是“明招國際大酒店”;原來的白溪小學也已經更名為“明招小學”。

最後,在廣大農村發展文化產業,不僅可以帶動相關產業的跟進,提供新的就業崗位,提高農民收入,而且可以拓展農民傳統的職業身份的內涵,使一部分農民成為農民藝術家、農民工藝大師、文化產業工人、文化產業管理者和文化服務者。目前武義縣轄內的履坦鎮組建了馬燈隊,桐琴鎮有花轎隊,西聯鄉有木偶戲班等等,這些文化隊的組建不僅豐富了農民的業餘生活,而且把優秀的傳統民間文化繼承發揚了下去,煥發了民間文化藝術的青春,活躍了民間文化藝術的血脈。

文化在經濟、社會的發展中作用重大,武義人正是清醒的看到這一點,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較早地注意到保護古代文化精品,甚至還刻意留存了約200多年的古代縣城上街和約300米的橫街,也沒有偏廢現當代文化的建設。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三大中心,文化館、圖書館和博物館在基建規模上早已達到縣一級令人羨慕的先進水平,使這個曆史小城在經濟騰飛的時候,吐露出文化的馨香。反過來,文化的發展,又能提高人的素質,從而促進人與人的和諧,有利於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又能為經濟發展提供人才和社會保障。由是,隻有打造文化的核心競爭力,才能實現武義新農村建設更美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