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招文化作為武義文化底蘊深層次的積澱,可以說是武義文化的靈魂。近幾年由於武義縣委和縣政府重視弘揚傳統文化,不僅恢複了明招寺,興建了明招溫泉大酒店等,還將白溪小學命名為明招小學,使得明招文化重放光芒。但是原來曆史上就有的明招中學還沒有恢複。據《武義縣誌》:民國34年(1945年),武義在紹興稽山中學分部的基礎上創辦明招初中,次年改為明招初中。1949年8月武義簡師改為武義縣立中學,次年改為初中。1958年,武義縣立初中與明招初中合並,名為武義中學,後數易其名,1972年定名為武義第一中學至今。建議將武義一中改名為明招中學,或一個學校兩個牌子。
11.在縣城內設立明招文化博物館
鑒於明招文化在中國文化史上的輝煌地位,除繼續保護開發好明招寺等以外,建議在縣城設立明招文化博物館,既可成為武義文化底蘊深厚的象征,又可方便人們參觀學習。館址在目前的條件下有兩個選擇,一是由明招溫泉大酒店設立,這樣做可以大大提高酒店的文化品位;二是在圖書館內設立,既可豐富圖書館的內涵,也可充分利用圖書館的資源。
12.開發紅色革命文化資源
武義作為革命根據地,不僅有1926年建黨的光榮曆史,又有創建5000紅軍的曆史記憶,還有建立革命根據地的輝煌。而所有這些紅色記憶,在武義一般群眾中十分淡薄,甚至是忘卻了的紀念。而在新農村建設中,這是對農民群眾及青年學生進行革命文化教育十分重要的資源。因此,建議全麵開發紅色武義革命文化資源:
(1)組織編寫《武義革命史》,作為進行革命文化教育的教材。
(2)組織創作力量,將武義建黨創建紅軍、建立革命根據地的英雄事跡編成電視劇,以人民喜聞樂見的形式教育人民。
(3)保護革命文物,對以前尚有的革命文物進行調查、登記、實施保護。如潘謨華在坦洪的故居等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4)在條件成熟的時候,興建武義革命博物館,全麵展出武義革命史。
(5)創造條件、製定規劃,興辦紅色旅遊,為武義旅遊業再添一道風景線。
13.舉辦中國獨一無二的端午推龍舟活動
文化遺產,不僅有一個保護的問題,還有一個開發問題。近幾年來文化產業已悄然興起。據考察,武義風俗古樸敦厚、農耕特色突出,有不少風俗文化是武義獨有的,很有開發價值,其中尤以端午推龍舟活動為最。
端午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千百年來早已形成為劃龍船、吃粽子、點雄黃、對詩歌等風俗,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由於傳統文化的缺失,當韓國申請端午祭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得到世界遺產委員會批準之時,源於中國的端午除了吃粽子,以及部分地方的劃龍船活動以外,其他風俗已被風蝕殆盡。
但是,“病樹前頭萬木春”,在中國剛開始啟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之時,我們建議舉辦武義傳統的端午推龍舟活動。
推龍舟是中國端午文化中獨有的特色龍舟文化,是武義人民對中國文化的一大創造,全國到處可知有劃龍舟卻絕無推龍舟。唯有武義推龍舟。武義推龍舟的起源已不可考,光緒本《武川備考》記載:
端午日城隍廟送船逐疫,數日前雙坑人送竹至廟,直年以竹為龍舟形,外糊紙繪飾,內束草裝紙為五兵。至期設酒席,巫覡通神勸駕,遂推挽引城隍像,東平王神像押驅。西邊居人居符擲米等舟,直出東門外,付之水,然後徐舁城隍,東平像還廟,謂之端午船。是日插菖蒲,艾於門,飲雄黃酒,獨生女佩繭虎符艾或以五色線串蒜:艾、菖蒲於頸背及床前,謂之端午串;合枳殼、陳皮、厚樸、山渣、麥芽之類,謂之午時茶;人家以篛裹糯米為角黍相饋遺,謂之端午粽;塾師放學,謂之端午假;自五月一日城隍廟演戲至十一日止,謂之端午戲。
由此可見,武義端午文化源遠流長,積澱沉厚,豐富多彩。因為,為了使武義這個在全國獨一無二的推龍舟活動得以重振雄姿,建議積極挖掘,認真籌備,精心組織,在2007年端午節慶祝熟溪橋建橋800周年時隆重推出,以後形成傳統,每年的端午舉行,並使其發展成係統的端午文化,既激活了武義文化的底蘊,又可為武義旅遊開發一個在全國絕無僅有的推龍舟民俗活動,待發展到一定時候,向國家申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14.開發新宅茶園休閑避暑遊
不容置疑,中國人已開始進入休閑時代。武義得天獨厚的溫泉、山水和古文化等旅遊資源,迅速地建構了武義旅遊平台,而以溫泉為主打的休閑遊成了武義旅遊的一大特色、一大支柱。那麼,如何擴大武義休閑旅遊的內涵。在新宅考察中,我們發現新宅不僅有有機茶基地,如大萊的九龍潭(又名大圓塘)茶基地,擁有300畝土地的龍潭周圍的山上層層疊璋的茶園,令人心曠神怡;更妙的是潭中的小島像一塊翡翠鑲嵌在水麵上,如仙鏡一般,令人陶醉;還有十分宜人的氣候,尤其是夏天,山上的溫度往往比山外低四五度,晚上睡覺都要蓋被子。守著這樣好的寶地,難道隻能像新宅鎮領導介紹的那樣,除了種茶,種高山蔬菜以外,就沒有其他的出路了嗎?在他們羨慕山外的鄉鎮又可以辦工業、辦旅遊之時,我們問他們:“難道你們不可以利用高山獨特的氣候,以及已成產業的茶園、菜園,辦高山茶莊休閑避暑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