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3 / 3)

衛靈公時,蘧伯玉賢而不用,彌子瑕不肖而任事。史魷患之,數言蘧伯玉賢,而不聽。病且死,謂其子曰:“我即死,治喪於北堂。吾生不能進蘧伯玉而退彌子瑕,是不能正君也。生不能正君者,死不當成禮,死而置屍於北堂,於我足矣。”靈公往吊,問其故,其子以父言聞。靈公戚然易容而寤,曰:“吾失矣!”立召蘧伯玉而進之,召彌子瑕而退之,徙喪於堂,成禮而後去。衛國以治,史魷之力也。夫生進賢而退不肖,死且未止,又以屍諫,可謂忠不衰矣。

紂殺王子比幹,而箕子被發而佯狂;陳靈公殺泄冶,而鄧元去陳以族徙。自是之後,殷並於周,陳亡於楚,以其殺比幹與泄冶,而失箕子與鄧元也。燕昭王得郭隗,而鄒衍、樂毅自齊、魏至,於是舉兵而攻齊,棲閔王於莒。燕度地計眾,不與齊均也。然而,所以能信意至於此者,由得士故也。故無常安之國,無宜治之民;得賢者顯昌,失賢者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

鑒所以照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未知惡古之所以危亡,不務襲跡於其所以安存,則未有異於卻走而求及前人也。太公知之,故國微子後,而封比幹之墓。

夫聖人之於聖者之死,尚如此其厚也,況當世存者乎?其弗失可知矣。

○立後義(雜事)古之聖帝將立世子,則帝自朝服升自阼階上,西鄉於妃。妃抱世子自房出,東鄉。太史奉書西上堂,當兩階之間,北麵立,曰世子名曰某者參。帝執禮稱辭,命世子曰度大祖、大宗與社稷於子者參。其命也,妃曰不敢者再;於三命,曰謹受命。拜而退。太史以告太祝,太祝以告太祖、太宗與社稷。太史出,以告太宰,太宰以告州伯,州伯命藏之州府。凡諸貴已下至於百姓男女,無敢與世子同名者。

以此防民,百姓猶有爭為君者。

夫勢明則民定而出於一道,故人皆爭為宰相而不奸為世子,非宰相尊而世子卑也,不可以智求,不可以力爭也。今以為知子莫如父,故疾死置後者,恣父之所以。比使親戚不相親,兄弟不相愛,亂天下之紀,使天下之俗失所尊敬而不讓,其道莫經於此。疾死致後複以嫡長子,如此則親戚相愛也,兄弟不爭,此天下之至義也。民之不爭,亦惟學王宮國君室也。

殷湯放桀,武王弑紂,此天下之所同聞也。為人臣而放其君,為人下而弑其上,天下之至逆也;而所以有天下者,以為天下開利除害,以義繼之也。故聲名稱於天下而傳於後世,隱其惡而揚其德美,立其功烈而傳之於久遠,故天下皆稱聖帝至治。其道之下,當天下之散亂,以強淩弱,眾暴寡,智治愚,士卒罷弊,死於甲兵,老弱騷動,不得治產業,以天下之無天子也。

高皇帝起於布衣而兼有天下,臣萬方諸侯,為天下辟,興利除害,寢天下之兵,天下之至德也。而天下莫能明高皇帝之德美,定功烈而施之於後世也。故天下猶行弊世德與時其功烈風俗也。夫帝王者,莫不相時而立儀,度務而製事,以馴其時也。欲變古易常者,不死必亡。此聖人之所製也。惡民更之,故拘為書,使結之也,所以聞於後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