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價值是由自己決定的。——盧梭
1不管回溯到何時,都在對既有的教育體製大聲疾呼,但從來沒人能提出更好的建議來。我們這時代的文學和科學,都傾向於破壞,而非建設。有那麼多著作傳世,聽說這些書都是為了人類的好處寫的,但所有事業中最有用的——教育的事業,卻仍舊被忽視。
2對於孩子,我們一無所知,正是由於觀念錯誤,我們愈是前進,愈是歧途。最有智慧的作家總是致力於成年人應該知道什麼,卻從來不問孩子們有能力學什麼。我們總是在孩子身上找大人,卻從不想想他在變成大人之前隻是個孩子。從現在開始,仔細地研究你們的學生吧,既然對他們的不了解是如此的昭然若揭。
3造物主創造的好東西全被人類糟蹋壞了。人非要這種土地生長那種土地的植物,讓這樣的樹木結出那樣樹木才結的果,摧毀時光、土地和種種自然條件,傷害自己的狗、馬和仆人,什麼都亂來,毀壞一切原本的形態,單單喜歡殘廢的荒唐東西,但凡是天然的模樣人類都不喜歡,即使是對自己也一樣。
4然而,沒有教育隻能更糟糕。不完善的教育不可能造就人。按如今的狀況,一個人生來得不到教養,隻能變成怪物。偏見、權威、需要、榜樣,都將扼殺人的天性,卻無法彌補因此留下的空白。天性的命運便如同一株偶然在大路上生長的樹苗,被路人碰得東倒西歪,要不了多久就死無全屍了。我懇求你,慈愛又有先見之明的母親,你能保護幼小的樹苗遠離大路,而不受社會習俗的衝擊,照顧它,滋養它,而使它不至於死去,總有一天,它結出的果實會給予你答謝。從最初的時候,便要給孩子的靈魂築起一道高牆。
5教育,或受之於自然,或受之於人,或受之於物。我們的器官和才能的內在發展,是自然的教育。人教我們怎樣利用這種發展,是人的教育。我們從周遭環境的經驗得到的,則是物的教育。若是這三種教育協調一致,他便能直奔自己的目標,身心和諧,而隻有這樣的學生,才算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三種不同教育之中,自然的教育是我們完全不能把控的,物的教育隻有部分能由我們決定,唯有人的教育是我們能控製的。
6要麼,和自然抗爭,要麼,和社會抗爭,你隻能選擇教育成一個自然人,還是一個公民,二者兼得是不可能的。自然人為自己而活,自己就是個體的單位,是完整的,隻依賴於自己和自己喜歡的一切。而公民是分子,是依賴於分母而存在,價值取決於整體,即同社會的關係。
7好的社會製度是這樣的: 知道如何才能最好地改變人的自然天性,讓集體消融個體,這樣人便不會把自己視為個人,隻把自己視為整體的部分,隻對公民生活才有意識。一位斯巴達婦女的五個兒子都隨軍打仗,奴隸來報信,她問他消息。奴隸回答,“你的五個兒子都死了。”“賤奴,我問你這個了嗎?”“我們贏了戰鬥。”她於是立刻趕赴廟堂答謝諸神。這樣的人便是公民。
8在社會的秩序中,把自然感情放在第一位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要求的是什麼。他時常與自己交戰,在自己的心願與責任之間糾結,既不能成為自然的人,也不是一個合格的公民,對自己無用,對他人也沒有好處。這樣的人,就是今天的人,法國人,英國人,我們偉大的中產階級中的一員。如要有所裨益,就要成為自己,始終如一,言行一致,知道自己的方向,並且有勇氣一直堅持下去。
9從這些相互衝突的目標當中,產生的是兩種並不兼容的矛盾體製,一種是公眾的和共有的,另一種是私下的、家庭的。如若你想了解什麼是公眾教育,就請你讀柏拉圖的《理想國》,這本著作,遠非從書名望文生義的人設想的那樣,是一本講政治的書。實際上,它是一本教育學著作,而且是有史以來最好的。至於我們那些可笑的學院,我是不把它們視為公眾教育體製的。同樣,我也不至於把時髦的教育方式當成這樣的體製,因為這種教育兩樣都要,結果什麼也得不到。它們隻能教育出偽君子,口口聲聲為了他人,心裏卻隻有自己。
10我們內在的矛盾,就是由這些外在的矛盾導致的。人與自然背道而馳,我們同時向兩種力量屈服,折中妥協,結果是哪個目標也做不到。我們經曆的人生,一麵奮鬥一麵猶豫,乃至生命結束,還沒有找到平靜,對自己對他人都不能有所作用。
11在社會秩序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人也都是為了既定的社會地位而受教育的。這樣的人,離開自己的位置,其他社會地位是不合適他的。因此,隻有他的命運與父母的選擇一致的時候,教育才是有用的,若非如此,教育造成的偏見就害了他。在自然的秩序中,人是平等的,他們共同的天職是長大成人,但凡受了良好的教育,是不至於不能獲得人格,以及與之相關的品性的。我要教他的,便是生活本身。他首先是個人,所有成人的品質他都能很快學會。命運要改變他的地位將會無功而返,他始終正確地站在自己的位置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