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做人厚黑處世12(2 / 3)

唯利是圖的突厥既有好處可拿,自然願意與李淵修好。由於李淵的屈節讓步,在攻打關中的過程中,他從突厥那裏得到不少資助。突厥可汗一路給他送了不少馬匹士兵,加上李淵購買了大量馬匹,很快就建立了一支戰鬥力極強的騎兵隊伍。

雖然,很多人對於李淵當時的屈節讓步行為不齒,但在當時情況下,李淵的選擇可以說是明智的。它使弱小的“李家軍”既平安地保住了太原,又順利地西進打下了關中,並最終完成了統一大業。

忍一時之辱成萬世功業,沒有一點氣量胸襟很難成大事。自古英雄多磨難,能屈能伸方為大丈夫。若不能忍常人之所不能忍,屈常人之所不能屈,就不會成常人之所不能成,功常人之所不能功。隻有把眼光放到最遠,胸襟包住天下,能做到屈伸有度,才能在茫茫人世之中做到進退自如,成就一番大事業。

放下身份,匍匐前進

韜光養晦是一個人在處於劣勢時所采用的必要手段。在事態不明朗、勢力不足的情況下,當然要收斂鋒芒,低調處世。如果在前行過程中遇到了阻礙、壓力,使你不能昂首挺胸地到達目的地,那麼要怎麼做呢?當然是要放下身份。

唐高祖李淵就是個能屈能伸的人,當需要他放低身份、匍匐前進的時候,他會毫不猶豫地彎下腰去,並麵帶笑容。隋朝末年,李淵看到隋朝已到了千瘡百孔、無可救藥的地步,他毅然在太原起兵反隋。從太原起兵後不久,李淵便選準關中作為長遠發展的基地。因此,李淵借“前往長安,擁立代王”為名率軍西行。

李淵要西行入關,麵臨的困難和危險主要有三個。第一,長安的代王並不相信李淵會真心擁他為帝,而是借擁立之名行反叛之實。於是代王派精兵予以堅決阻擊。第二,當時勢力最大的瓦崗軍半路殺出,糾纏不清。第三,瓦崗軍還用一方麵主力部隊襲奔晉陽重鎮,威脅著李淵的後方根據地。這三大危險中,隋軍的阻擊雖已成為現實,但軍隊數量有限,且根據種種跡象判斷,隋廷沒有繼續派遣大量迎擊部隊的跡象。但後兩個危險卻是非常致命的,李密率領的瓦崗軍雖是草莽之眾,但當時已經發展成各路反軍之中勢力最強的一支,人數是李淵的10倍以上。第二種或者第三種危險中,任何一個危險都會使李淵進軍關中的行動夭折。

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李淵放下身份,急忙寫信給瓦崗軍首領李密,詳細通報了自己的起兵情況,並表示了希望與瓦崗軍友好相處。不久,使臣帶著李密的回信來到了唐營。李淵看了回信後,口裏說了聲“狂妄之極”,心裏卻踏實多了。原來,李密自恃兵強,想做各路反隋大軍的盟主,大有稱孤道寡的野心。他在信中實際是在勸說李淵同意結盟並聽從他的領導,並要求他盡快表態。當時,李密擁有洛口要隘,附近的倉庫中糧帛豐盈,控製著河南大部。向東可以阻擊或奔襲在江蘇的隋煬帝,向西則可以輕而易舉地攻取已被李淵視之為發家基地的關中。因此,李淵深知李密過於狂妄,但有他狂妄的資本。為了解除西進途中的後兩種危險,同時化敵為友,借李密的大軍把隋煬帝企圖奪回長安的精兵主力截殺在河南境內,李淵笑眯眯地對次子李世民說:“李密妄自尊大,決非一紙書信便能招來為我效力的。我現在急於奪取關中,便給他個盟主做又能怎樣?”於是李淵表示完全同意李密的建議,並極力奉承他。李密得到李淵的支持,自然是興奮不已。於是,李密與李淵結盟,不再與李淵爭奪關中。自此,李淵不僅避免了李密前來爭奪關中的危險,而且還為西進牽製住了洛陽城中可能增援長安的隋軍,從而達到了“乘虛入關”的目的。入關之後,李淵更是匍匐前進,慢慢積蓄力量,而李密中了李淵之計,專力與隋朝主力決戰。之後幾年中,李密消滅了隋王朝最精銳的主力部隊,而自己也被嚴重削弱。而李淵則利用有利時機迅速發展壯大,不費吹灰之力便收降了李密餘部。

李密曾擁有10倍於李淵的兵力,最後落得被李淵輕易降伏,即便是有命運的因素,主要原因還是李密的妄自尊大、自以為是,以至於獨立對抗隋軍,將自己實力消耗殆盡。而李淵卻放下身份,匍匐前進,躲在李密的光芒之後積蓄力量,終於強大起來,一統天下。

低調屈從,反客為主

不管取得了多大的成功,不管名有多顯、位有多高、錢有多豐,麵對紛繁複雜的社會也應該低調做人。有道是:“地低成海,人低成王。”低調做人不僅是一種境界、一種風範,更是一種思想、一種哲學。尤其是處於弱勢之時,低調屈從是伺機反擊,爭取主動的不二法門。這時,若強逞英雄隻能落得敗亡之局;若暫時屈從,創造機會,爭取主動,反而有反客為主的希望。

明代萬曆年間,有一個邑宰(即縣令)犯了法,被關進專門關押罪犯的監獄。此事過去了許多年也沒人過問,既不結案,也不放人。邑宰年紀漸老,卻還沒有孩子。為了在死之前留下後代,就讓家人變賣家產,遷居到監獄旁,又買通了看管監獄的官員,偷偷放他出獄與小妾同居,希望能生下個一男半女。

邑宰有個侄子好賭,經常偷邑宰的錢去賭。由於他經常輸錢而總有錢輸,當地捕快就認為他是個慣盜,便抓住他刑訊逼供。邑宰的侄子受不了皮肉之苦,很快就把邑宰之事和盤托出。捕快們聽後大吃一驚。他們做了這麼久的捕快,還沒聽說過這樣的事。經過查證確實後,這幫捕快以為攥住了別人的把柄,大家一合計,決定乘機敲詐邑宰一大筆錢。

一天,捕快們闖進了邑宰的家,正好隻有邑宰和他的愛妾兩人在房裏吃飯。邑宰看見捕快闖進來,當時就嚇得將手中的筷子落到地上,呆在那兒,以為自己東窗事發,必死無疑,而且還會株連家族。他的愛妾反倒很鎮定。原來,她知道不管這事做得如何隱秘,都可能有事發的一天,正如俗話所說:“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所以,她平時對這件事已經有所準備。她打量了一番來人,發覺有幾張熟悉的麵孔,便料定是本地捕快。她又故意遲疑了一下,沒有開腔,而捕快們也沒有主動說明是來幹什麼的。

小妾心裏明白了,這幫人準是來敲詐的。但是,不管怎樣,邑宰在這裏,事情一旦鬧大了,對自己一家總是不利的。權宜之計是要先穩住他們,引開他們,等邑宰有機會脫了身再說。於是她直截了當地對他們說:“你們不過想多得些錢罷了。錢都歸我掌管,跟我來就是了,保管令你們滿意。”為首的幾個捕快心想:她有把柄在我們手裏,不得不識相就範。我們就跟她進去拿錢,今日人贓俱獲,無論怎樣她都賴不掉。眾捕快又見這婦人容貌秀麗,心裏早已心猿意馬起來,都七嘴八舌地嚷開了:“拿錢去!走,跟她去好好滿意一回!”

眾人嚷著,有幾個捕快等不及了,擁著小妾要走。為首的幾個捕快連商議一下的餘地都沒有,隻得交換了一個眼色,留下一個捕快看守著邑宰,便示意大夥跟小妾進內房去。眾人圍著小妾擠進了內房,有幾個邊擠邊對邑宰的小妾動手動腳,這兒一把,那兒一摸。邑宰妾非但不生氣,反而和他們嬉笑。捕快們都認為這個女人放蕩,好欺負,根本就沒有把她放在心上。小妾等捕快們都進了內房之後,才指著床頂說:“錢就放在那上麵,我給你們拿來。”她叫外麵看守邑宰的那個捕快搬個梯子來,為首的捕快製止了,自己親自搬來梯子。她爬上梯子時,捕快們趁機調戲她,她還是沒有一點生氣的樣子,跟他們嬉笑打鬧。她不久從上麵搬下來一隻大箱子,裏麵裝的都是大吊大吊的銅錢。眾捕快一見銅板,蜂擁而上,爭著搶錢,唯恐少得了一個。眾人爭搶銅錢的聲音,互相之間辱罵的聲音,銅板掉在地上的聲音,越來越響地傳到那個看守邑宰的捕快的耳朵裏。他害怕錢被別人搶光了,沒有自己的份,心癢難耐,也顧不了這麼多了,輕手輕腳地從邑宰的背後走開,挪向內房。

小妾對看守邑宰的那人很注意,見他溜了過來,更賣力地與眾人打鬧,把銅板大把大把地拋出去。眾捕快都忙於搶錢去了,沒有注意到看守的那人擅離職守,加入了進來。邑宰瞟見看守他的那個捕快溜進內房去了,瞅準機會,溜之大吉了。等眾捕快們懷中揣足了錢,出來看見邑宰沒有了人影,知道要壞事,心中馬上害怕起來,不約而同地撒腿向外跑。小妾用力抱住一個,大聲呼叫:“快來人,抓強盜呀!”那捕快對小妾拳打腳踢,可小妾死活都不放手,在鄰居的幫助下,總算抓住兩個捕快,送到了衙門裏。

小妾被打得遍體鱗傷,蓬頭垢麵,她往公堂上一站,連禦史都深感同情,痛恨那幫人太殘忍了。小妾指控他們是強盜,強搶了她家的財產,還對她淩辱與調戲,同時報上了所有被搶的銀兩數目。被逮住的兩人根本沒有辦法抵賴,規規矩矩地把同夥的姓名、住址全部供出。禦史令人馬上緝拿他們歸案。不大功夫,參與這事的捕快們全被抓齊,有的連銀子都還沒有來得及藏好,當堂被搜了出來。為首的幾個捕快不服氣,馬上反告邑宰私自逃離監獄,想以此來開脫或減輕罪行。禦史派人去監獄檢查,邑宰好端端地待在那裏。看守監獄的官吏也一口咬定沒有犯人逃脫之事。

眾捕快有口難辯,知道今天小瞧了這小妾,被她算計了。他們隻得把罪名推到邑宰的侄子頭上。禦史把邑宰的侄子也一並抓來,處以同罪。由於是執法犯法,又是搶劫錢財、侮辱婦女,禦史嚴加判罰,把他們一起刑杖打死。

在這件事中,雙方成敗的關鍵在於邑宰。捕快有了邑宰,敲詐定能成功,邑宰隻能是有苦難言,任人宰割。但如果沒有邑宰,捕快就失去了敲詐的把柄。所以小妾自始至終都在為邑宰溜掉創造機會,這是她的高明之處。

她對捕快的搶劫和調戲采取屈從、縱容與迎合的態度,就是要解除他們的戒備之心,使他們誤以為她有把柄在他們之手,完全是隻任人宰割的羔羊,從而助長了捕快的輕敵氣焰和行為。她主動把錢拿出來,使他們為利而爭,放鬆了對邑宰的看管,使邑宰有機可逃。邑宰一走,小妾便有了主動權,於是反客為主,將一幫捕快告上衙門。可見,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隻要低調屈從,就有反客為主的可能。

“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

談到有所不為,可能很多人會想到“老莊”的道家思想。其所謂的無為而治,就是指什麼都不做反而能大治天下,大有作為。不可否認,“老莊”思想是有很深的哲學意義的。其中也隱含著“有所不為而有所為”的大智慧。但在平常人的生活中,根本無法做到老子的這種處世態度,不能“小國寡民”“老死不相往來”。

通常人們所談的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其目的還是有所為。而哪些該“為”,哪些不該“為”呢?著名的80/20法則為我們揭示了其中的真諦。1897年,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偶然間注意到英國人的財富和收益模式的不平衡性。他在研究中發現,大部分的財富流向了小部分人,被小部分人占有。而且這種不平衡的模式會重複出現,具有可預測性。如果20%的人占有80%的社會財富,由此就可以預測到,10%的人所擁有的財富為65%,5%的人所享有的財富為50%。於是帕累托提出了重要的少數與瑣碎的多數原理。大意是:在任何特定的群體中,重要的因子通常隻占少數,而不重要的因子則占多數。因此,隻要控製重要的少數,即能控製全局。這個法則使人們從複雜而煩瑣的事情當中解脫出來。告訴人們不要去做那些不重要的事情,把全部精力放到重要的事情上來,才能真正做好能使我們成功的事情,而不是在煩瑣中庸碌一生。鬆下電器總裁鬆下幸之助的勇於放棄、有所不為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