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寬容即是福,度大心自安(2)(1 / 3)

和尚說:“你既然著急去趕集,為什麼不盡快給紳士讓路呢?你隻要退那麼幾步,紳士便過去了,紳士一過,你不就可以早點過橋了嗎?——給別人讓路也就是在給自己讓路啊。”

佛在心中

在社會生活中,人們的習慣各異,脾氣秉性不同,難免會發生誤會和矛盾,隻要不是原則性的問題,不妨主動謙讓,做出適當的妥協和讓步,以化解不必要的糾紛。謙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謙讓是一個人有涵養的表現,是對其他社會成員的尊重和寬容,並非意味著軟弱可欺,更不是妄自菲薄。在社會生活中我們應學會謙讓,可以妥善地處理與他人的矛盾和衝突。給別人讓路也是在給自己讓路,與人方便,自己方便,退一步海闊天空,讓一讓風平浪靜。在生活中放寬心態,謙讓一些,既能顯出自己的風度,又能減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人間世態】

相愛總是簡單,相處太難

曾聽過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對男女為了衝破外界的阻力,彼此等候了十多年的時間,然而等到雙方終於曆經磨難修成正果後不到三年的時間裏,便因家庭瑣事常常發生爭吵而最終分手。所以有一句話說得很對,“相愛容易,相處難”。其實,波瀾壯闊、驚心動魄的愛情是少的,即使有,也終將朝細水長流的親情轉化。愛需要緣分的催化才能發芽,更需要傾盡包容之心的嗬護才能永葆生機和活力。“天底下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再相似、再有默契的一對夫妻,看問題的角度、做事情的方式都難免有差異,也就是說,不可能一方所說的每句話、所作的每一件事情都能符合另一方的心意,因而日常生活中有矛盾發生是正常的,偶爾的爭吵也是不可避免的,這些都不可怕,可怕的是長期缺乏溝通,缺乏對彼此應有的包容和諒解。茫茫人海,大家能走到一起不容易,有了孩子更不容易,若婚姻存續期間,每對夫妻都能對自己負責,對對方負責,對孩子負責,能多一份包容,少一份計較,法院勢必會少收許多離婚案件,家庭勢必會多一份溫馨和美滿,社會勢必多一份和諧與安寧。

安心釋語

雖然愛情要努力去嗬護,婚姻要盡力去維係,但並不是要大家為此無原則地去妥協,去忍受委屈。當感情不在、婚姻成為一種負擔的時候,每個人都有權利要求解脫,去重新追求自己的幸福。隻是當這種情況來臨的時候,希望雙方選擇的不是心存怨恨,不是斤斤計較,而是內存寬恕、心平氣和地去化解矛盾、解決問題。畢竟曾經相愛過,畢竟曾經相互扶攜、親密無間地一起走過。所以,對於孩子問題、錢財問題,特別是後者,沒必要太較勁,要多聽取對方的意見。對於曾經的爭吵,曾經給彼此造成的傷害,可以忘記,釋懷。其實寬恕別人就是寬恕自己,善待別人也等於善待自己。寬恕和釋懷是一座讓我們遠離痛苦、心碎、絕望和傷害的橋,在橋的那一端是內心的平靜和祥和、是新的幸福的開始。

讓我們看看寬恕後的美麗。“一隻腳踩扁了紫羅蘭,它卻把香留在那腳跟上,這就是寬恕。”原來有關寬恕的詮釋可以這樣優美而令人感動。上蒼造物,何等超絕,在賦予生命的同時,也賦予了一顆寬恕包容之心。有一位名廚曾有名言說:在這個世界上,無論你怎樣努力,都不可能合每一個人的胃口。廚藝如此,做人亦然。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別人未必都合自己的胃口,而站在別人的立場上,你又何嚐能符合每個人的胃口?這樣看來,做人就應該存寬恕包容之心。也難怪孔子會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講的就是恕道。

佛心慧語

寬容別人,其實就是寬容我們自己。多一點對別人的寬容,其實,我們生命中就多了一點空間。有朋友的人生路上,才會有關愛和扶持,才不會有寂寞和孤獨;有朋友的生活,才會少一點風雨,多一點溫暖和陽光。其實,寬容永遠都是一片晴天。

寬容就是忘卻。人人都有痛苦,都有傷疤,動輒去揭,便添新創,舊痕新傷難愈合。忘記昨日的是非,忘記別人先前對自己的指責和謾罵,時間是良好的止痛劑。學會忘卻,生活才有陽光,才有歡樂。

寬容就是不計較,事情過了就算了。每個人都有錯誤,如果執著於其過去的錯誤,就會形成思想包袱,不信任、耿耿於懷、放不開,限製了自己的思維,也限製了對方的發展。即使是背叛,也並非不可容忍。能夠承受背叛的人才是最堅強的人,也將以他堅強的心誌在氛圍中占據主動,以其威嚴更能夠給人以信心、動力,因而更能夠防止或減少背叛。

寬容就是瀟灑。“處處綠楊堪係馬,家家有路到長安。”寬厚待人,容納非議,乃事業成功、家庭幸福美滿之道。事事斤斤計較、患得患失,活得也累,難得人世走一遭,瀟灑最重要。

寬容是一種堅強,而不是軟弱。寬容要以退為進、積極地防禦。寬容所體現出來的退讓是有目的有計劃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無奈和迫不得已不能算寬容。寬容的最高境界是對眾生的憐憫。

寬容就是在別人和自己意見不一致時也不要勉強。從心理學角度,任何的想法都有其來由。任何的動機都有一定的誘因。了解對方想法的根源,找到他們意見提出的基礎,就能夠設身處地,提出的方案也更能夠契合對方的心理而得到接受。消除阻礙和對抗是提高效率的唯一方法。任何人都有自己對人生的看法和體會,我們要尊重他們的知識和體驗,積極吸取之間的精華,做好揚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