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感恩是一種善行。我們要感恩一切善待自己的人,感恩世間萬物,並且要知恩圖報。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品德,更是一種大智慧。一個人隻有心懷感恩,才會懂得珍惜,懂得尊重,懂得付出,才會感受到人生的美好。常懷感恩之情,必得善念之恩澤,心境自然安寧。
懷感恩之心,人生才能愈走愈光明
一日,慈悲的佛陀為大眾開演妙法,大眾當中有一位舍衛國的大富長者子名辯意,善根深厚,聞佛法音,深得法益;與會大眾聞佛開示無不歡喜踴躍。法喜之餘,辯意長者行至佛前長跪合掌說道:“感恩佛陀慈悲暢演法音,令我們心開意解。為報答三寶恩澤,弟子想於明日中午廣設齋會供佛及僧,祈請佛陀慈悲應允。”感於長者摯誠的發心,佛陀也慈悲應允將於明日應供。
次日,齋供即將開始,大眾依次入席,靜候著佛陀為大眾臨齋祝願。此時,齋會中已有一位乞兒穿梭於席間乞討飲食。由於佛陀尚未祝願,所以大眾皆未動用齋飯,以至乞兒行乞多時卻毫無所獲,乞兒於是心生惡念:“這些修行人貪著美食,連一丁點食物都吝於施舍,實在是道貌岸然,表裏不一,沒有一點慈悲心。如果我是國王,我一定要用車輪碾斷他們的頭。”忿忿然地轉頭離去。
惡念乞兒走後不久,又有一位乞兒前來行乞,此時剛好佛陀已為大眾祝願完畢,與會大眾看見乞兒,心生悲憫,個個歡喜地將自己部分的齋飯布施給乞兒。看到眼前所乞得的豐盛齋飯,乞兒不禁熱淚盈眶,滿懷感恩地說道:“若我是國王,就算是連續七日施設齋會供養三寶,都未能報答今日受施之恩。”
光陰如流水般悄悄地逝去,善念乞兒和惡念乞兒從這一村走到那一村,歲月就在日複一日的乞討中悄悄地溜逝,然而二人的命運似乎無太大的改變,生活仍舊是貧窮困厄。一日,二人不約而同地行乞到鄰國的邊界,由於路途的勞頓,二人都不知不覺地各自累倒在一處草叢裏睡著了。
此時正值鄰國的國王駕崩不久,由於國中不能一日無君,而國王又無子嗣,依照相師的指示,在史書上有預言:“此時當有貧賤百姓作此國之國王。”於是群臣百官立即發動千乘萬騎遍尋新王。這一天,浩浩蕩蕩的人馬行近邊界時,忽然看見一望無際的草原上,霞光瑞氣直衝雲霄,相師告訴群臣:前方必有仁德的賢者。相師話剛說完,大隊人馬即欣喜若狂地向前奔去,見到草叢中早已被車馬嘈雜聲吵醒的善念乞兒,皆喜出望外,異口同聲地道:“新國王在這兒!”群臣百官馬上匍匐在地。善念乞兒,對著這突如其來的人馬,搖首咋舌地說:“你們認錯人了!我隻是一名流浪的乞兒,不是你們的國王!”但無論善念乞兒如何地解釋,群臣們如獲至寶般,堅決地要擁立他為新王。而在草叢另一處的惡念乞兒,卻因熟睡未起,意外地被車馬輾頭而死。
佛在心中
佛說,千般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想要脫離人生種種的苦,增長自己的福德智慧,就需時時反省檢討自己的言行,隻起善念,不起惡念。更重要的是,要懷一顆感恩之心,這樣人生才能愈走愈光明。
【人間世態】
心裏很內疚
田英今年31歲,原是一家外企的總經理秘書。她有一對雙胞胎兒子,聰明可人,就快3歲了。她說:“那會兒我工作的時候總是覺得很不安,雖然家裏請了保姆,兩個孩子不是沒有人看,可我老是覺得對不起小家夥似的,他們那麼小,而我這個母親卻不能陪著他們,親自照顧他們。每天回到家都累得要命,幹什麼都力不從心。我覺得自己既不是好媽媽,甚至也不是好太太,常常陷入內疚中。所以,孩子一歲多的時候,我下決心辭職了。現在我待在家裏,可以親自照顧孩子們了,可還是常常陷入內疚之中,因為家裏的經濟狀況卻惡化了。”
安心釋語
內疚感是一種總覺得自己虧欠了別人的一種情感,它包括羞恥感,自責、自卑、無地自容等心理,是一種消極無益的情緒。為這類情緒所纏繞的人,常常會沉湎於往事,為過去所做的事情而自悔自恨。
許多人不同程度地受到內疚情緒的影響,長期過度內疚會導致精神抑鬱。從精神分析的角度看,內疚是導致抑鬱的主要情緒根源,它實際上是指向自我的憤怒與不滿,也是抑鬱症患者慣常的症狀表現。因而,極端抑鬱的人往往有自殺傾向,他們有一種對自我的極端自責和否定。
生活中基本上存在兩種負疚感:一種是健康的,另一種是不健康的。
健康的負疚感就像是功能完好的“心靈報警器”,它提示我們,我們犯了錯,有心或無意,傷害了別人。它會提醒我們不再重蹈覆轍。而不健康的負疚感則可以說是一種習慣性行為。當局者可能並沒有做錯事,沒有必要為之所苦。上述事例中的田英就屬這種情況。
不健康的負疚感往往源起於童年,童年是一個人最孱弱無力的日子,充滿年幼的無知和無助。這時候負疚感仿佛救命稻草,盡管它也並不好受,也沒有理由承受這樣的心理壓力,但與空洞的無可奈何、無能為力相比,它至少可以讓人感覺有所依托。比如,一個孩子麵對病重的母親,往往會為母親的狀況責備自己,“都是我不乖”——將自己放在責任承擔者的位置上,自我譴責,似乎總比陷入絕望要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