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常懷感恩情,心中自然安(2)(1 / 3)

暴躁易怒容易導致多種疾病。脾氣暴躁,經常發火,傷肝、傷肺、傷脾、傷神,會增加患包括心髒病在內的多種病的可能性,它是一種典型的慢性自殺。另外,人生氣時樣子是醜陋的。經常生悶氣會使人顏麵憔悴,皺紋增多,容貌超過實際年齡。

可見,暴躁發怒,危害很大是需要調節的。克服暴躁,控製生氣可從以下幾點做起:

1.避開刺激源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可使人產生憤怒,如遇到這種情況要盡量躲開,或暫時回避一下,以免使矛盾激化,這是一種消極的製怒方法。

2.轉移注意力

人在憤怒時,往往大腦皮層中出現強烈的興奮點,並且它還會向四周蔓延。為此,要在“怒發”尚未“衝冠”之際,善於運用理智有意識地去轉移興奮中心。比如趕快轉變一下思路,聽聽音樂、唱唱歌、看看報紙、逗逗孩子;想象一些輕鬆、愉快的情景,例如風和日麗的天氣,青山秀水的風景,鳥語花香中的感受;或閉眼幾秒鍾,從矛盾中逐漸解脫,使激動的情緒慢慢平靜下來。

3.找適當的宣泄方式

尋找適當的宣泄方式,把怒氣發泄出來比讓它積鬱在心裏要好。摔打一些無關緊要的物品或是對天空大喊都可以緩解自己的衝動。另外,把心中的不滿或意見坦率地講出來,既可泄怒,又可以通過批評與自我批評增進了解。

4.從生理上放鬆

用冷水洗臉,降低皮膚的溫度,有利於平靜下來。說話盡量平緩一些,自己變得輕鬆,怒氣也會隨之減少。自我按摩頭部或太陽穴,有助於減少怒氣,緩解肌肉緊張。閉目深呼吸,再用力伸展身體,可使心神慢慢安定下來。喝熱茶或熱咖啡,也能使人平靜下來。

佛學常識

提婆達多

提婆達多是梵語,翻譯為“天熱”,因為他在世時,專門從反麵來幫助人,使人心裏感到很熱惱,天氣也變成炎熱了,以此因緣為名。提婆達多是釋迦牟尼佛的堂弟。可是,他處處和佛作對。有人說他與佛有仇恨,其實,釋迦牟尼佛的成道,他是屬於逆增上緣助道的人,而且提婆達多生生世世都來幫助佛成就道業。

如能感同身受,往往可止造惡業

在古印度一座幽深的山穀中,住著老鬼王波闍迦和他的妻子鬼子母,他們有一萬個孩子,個個都是凶猛有力的大鬼王,經常擾亂天上或人間,而鬼子母最疼愛的是他的幼子,名叫嬪伽羅。鬼子母是所有羅刹鬼中最殘暴的,而且,最喜歡吃人類的小孩兒,因此,經常下山捉小孩子來吃。山下的人們,都被鬼子母的血盆大口嚇得毛骨悚然,整天提心吊膽,唯恐稍不留意,自己的愛子將變成她的佳肴。如今,城裏的孩子已經愈來愈少了,鬼子母還是貪得無厭,又從城市找到鄉村,從鄉村再找到城市。失去孩子的母親,痛苦得幾近瘋狂,成天哭叫著:“還我孩子啊!還我孩子啊!”

這些可憐的母親都十分難過,但是,也商量不出解決的辦法,最後,隻好求助於最慈悲、最有智慧的佛陀。佛陀慈憫地看著大眾,決定要拯救孩子們,也要救度鬼子母,使其不再造更多的惡業。

這天,鬼子母回到家,像往常一樣,數著孩子:“一、二、三……咦?好像少了一個,是不是數錯了?”她又數了一遍,仍舊少了一個。“啊!嬪伽羅不在。他跑到哪兒了,是不是躲起來了?”她推開孩子們,開始尋找嬪伽羅。從這一個房間找到另一個房間,從屋裏找到屋外,卻始終找不到嬪伽羅,這下,鬼子母真的慌了:“嬪——伽——羅!嬪——伽——羅!你——在——哪——裏——啊?嬪——伽——羅!”

一天、兩天、三天過去了,鬼子母從這個山穀找到另一個山穀,從這座山找到另一座山;甚至運用神力,到天上去找。然而,整整找了七天七夜,尋遍了每個角落,始終沒有嬪伽羅的蹤影。

找不到愛子的鬼子母傷心欲絕,疲憊的身體使她更顯得憔悴,步履蹣跚,手腳傷痕累累,臉上的淚水不停地落下。她不斷地呼喚嬪伽羅的名字,聲音都喊啞了。

後來,聽說佛陀是個具有大智慧的聖者,知道世間上所有的事情,於是鬼子母來到佛陀的精舍。

一見到佛陀,鬼子母馬上跪下來,涕淚滿襟向佛陀哭訴:“我最心愛的幼子嬪伽羅不見了,請告訴我他到底在那裏?想到我的小兒子,我就……我就……嗚——”“你有一萬個孩子,現在隻少了一個,有什麼關係?何必這麼憂傷、辛苦地四處尋覓呢?”佛陀若無其事地說著。“什麼!孩子都是我的親骨肉,比任何寶物、甚至比我的生命還珍貴。少了一個,我就已經沒有活下去的勇氣了!”佛陀靜靜地看著鬼子母說:“既然你明白失去孩子的痛苦,為什麼要捉別人的孩子呢?普天下的母親,也都是把孩子視為比生命更珍貴的寶貝,不隻你一人是如此!而且世間上的人,有的隻有一個孩子,或者三、五個孩子,可是都被你殺害了,那些失去孩子的母親,想必比你現在還要悲傷吧!”鬼子母聽了,十分慚愧地說:“佛陀,我知道錯了。我現在終於體會到失去孩子的悲痛。隻要我能找回嬪伽羅,從今以後絕不再殺害人們的孩子。”

佛陀聽了,便將缽拿出來,原來佛陀將嬪伽羅放在缽裏,悄悄帶回了精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