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隨緣而行,隨遇而安(1)(1 / 3)

佛說,若想讓心安寧,就要一切隨緣而行,隨遇而安。隨緣不是得過且過,因循苟且,而是盡人事,聽天命。“隨”不是跟隨,是順其自然,不怨懟,不躁進,不過度,不強求;“隨”不是隨便,是把握機緣,不悲觀,不刻板,不慌亂,不忘形。

學道的人總是很多,但得道的人總是很少

唐代鳥窠道林禪師九歲出家,初隨長安西明寺複禮法師學《華嚴經》和《大乘起信論》,後來學禪,參謁徑山國一禪師得法,並成了他的法嗣。

南歸後,道林見杭州秦望山鬆林繁茂,盤曲如蓋,便住在樹上,人們遂稱他為“鳥窠禪師”。

元和十五年。大詩人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

白居易對禪宗非常推崇,聽說高僧鳥窠住在秦望山上,非常高興。決定抽空上山探問禪法。

一天,白居易上山來參訪鳥窠禪師。他望著高懸空中的草舍,十分緊張,不由得感慨:“禪師的住處很危險啊。”

鳥窠禪師回答說:“我看大人的住處更危險。”

白居易不解地問:“我身為要員,鎮守江山,有什麼危險可言?”

鳥窠禪師回答說:“欲望之火熊熊燃燒,人生無常,塵世如同火宅,你陷入情識知解而不能自拔,怎麼不危險呢?”

白居易若有所思,又換了個話題,問鳥窠禪師:“什麼是佛法大意?”

禪師回答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白居易譏笑說:“這話連三歲小孩都知道。”

鳥窠禪師說:“雖然三歲小孩都知道,但八十歲老翁卻未必能做到。”

白居易豁然開悟,施禮而退。自此完全改變了他那自高自大的傲慢態度。

佛在心中

人生無常,塵世如同火宅。很多人明白其中的道理,卻不能自拔。很多道理都非常簡單,但實行起來卻不容易。因此,學道的人總是很多,但得到的人總是很少。要戒驕躁,戒自高自大的心理,這種優越感可以讓人眾判親離。每一個人,都有其優點,都有引以為豪的地方,但如果有了驕傲,所有的優點,便一無事處。世界之大,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唯有虛懷若穀,方能不斷進步,超越自己。否則,即使他才高八鬥,也終是一無所成。

【人間世態】

高傲與低微的錯位

“大學畢業有兩個月了,我還是沒有找到工作。我自認為畢業的學校還比較不錯,自己也應該算是一個比較優秀的學生,不但有著優秀的學生會任職的經曆,還兼有豐富的社會實踐經曆。如果說我的簡曆不優秀,這讓我很難接受。”這是剛剛畢業步入社會不久的小磊的感慨。他在非常非常努力地找工作,但不知為什麼卻總是一直失敗,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小磊學的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畢業京城一所重點理工類大學,對於專業可以用擅長來形容,隻是在吃苦耐勞方麵有點接受不了而已,盡管如此小磊還是覺得自己已經做到每一個畢業生都能做到的,更覺得自己也可以達到大部分招聘單位的要求,但就是一直沒有找到工作。他不知道自己現在應該做什麼了,隻是一味地抱怨:比如,如果接受了低微的收入,再回頭看看自己的付出,不成比例,這真令人心寒啊!

安心釋語

要放下文人的高傲之心,以及高級知識分子的優越感。心理素質好是麵試取勝的關鍵,但自我感覺太好難免會給人輕浮的印象。不要妄自尊大,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先去嚐試著做一份工作,慢慢的去體會,再給自己一個目標和職涯規劃,朝著目標一步步的去做,切忌急於求成或者高不成低不就,這樣隻會浪費你的時間和金錢。工作需要踏實和辛勤努力,需要實踐和累積經驗。

佛心慧語

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

與其說是別人讓你痛苦,不如說自己的修養不夠。

如果你不給自己煩惱,別人也永遠不可能給你煩惱。因為你自己的內心,你放不下。

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沒有救。

不論什麼時候,都要守住自己的信念

有一天,禪師吩咐慧寂:“把床搬過來。”

慧寂搬了床,滿頭大汗。

禪師說:“搬回原處去。”

慧寂又照辦了。

禪師道:“慧寂!”

“在!”

“床那邊是什麼東西?”

“枕頭。”

“床這邊是什麼?”

“什麼也沒有。”

禪師又叫到:“慧寂!”

“在!”

“是什麼?”

慧寂無言以對。

禪師揮揮手:“去吧!”

佛在心中

在生活中,要時刻感覺到自己的存在,精心嗬護自己的心情,愛護自己的身體,珍惜自己的成就,這樣,才能真正地享受到人生的快樂。佛說萬法唯心,意思是說這個世界的一切一切都是由你的心所造成的,所以佛又說如果你想要擺脫痛苦就要馴服你的心。如果我們要馴服自己的心,我們首先要做的是什麼呢?那就是你首先要明白一個道理,你不是心的奴隸,而是心的主人。“悟”是佛家修行的重要方法,因為佛祖釋迦牟尼就是經過數年修行苦思,終於有一天在菩提樹下“頓悟”,即為佛。修而不悟,即便修再長時間也與佛無緣,叫“執迷不悟”。很快領悟,叫有“悟性”,叫有“慧根”。不能很快領悟,也沒什麼,佛祖釋迦牟尼不就是經過十數年的苦思才悟道的嗎?於是有了“達摩十年麵壁”的佛教經典修行故事。生活中總會有些挫折,也時常讓你有走的疲倦的時候,芸芸眾生,誰人不想要一個屬於自己的心港灣?生活在風風雨雨中,難免使人迷失了方向;回回頭,看不到自己足跡,隻能繼續昂頭前行;急促的人生,隻要追尋著佛的足跡,就不會再將自己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