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代,在宗教信仰上雖然周民族逐漸用人格化的“天”來稱呼“帝”或代替“上帝”的概念,但其宗教思想占支配地位的,仍然是以“帝”或“上帝”為至高無上的神。尤其是在周民族早期的一些記載中,關於“天”的屬性以及周民族對“天”的崇拜,與“上帝”的屬性以及商民族對“上帝”的崇拜上是一致的。如康王時的大孟鼎的銘文中說:“丕顯文王受天有大命,在武王嗣文作邦,辟厥匿,匍有四方,畯厥民。粵我其遍省首王,受民受疆土。”其意就是說,周文王稟受天命,武王建立周朝,取得天下,今王則繼承先王,擁有人民和土地。《詩·周頌·昊天有命》也說:“昊天有命,二後(即文王、武王)受之。”這樣人格化了的“天”,把周民族的統治者神化了。所不同的是,與商民族的“上帝”是一元神相反,周民族的“上帝”——“天”是二元神。《詩·大雅·文王之什文王之章》說:“文王在上,於昭於天。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有周不顯,帝命不時。文王陟降,在帝左右。”在這裏是與文王分離的,同時先王又是與天帝相配的。這樣,在周民族的宗教崇拜中,“天”(即“上帝”)與祖先神分離了。對此,郭沫若的金文名作《周彝中之傳統思想考》中有很多寶貴的材料。由於周民族在宗教信仰上是崇拜二元的上帝神和祖先神,這就導致了他們在共同心理素質上,即在文化上出現了倫理性和宗法性的特點。
關於倫理性,周民族把宗教觀念上的敬天,延長為倫理觀念上的敬德,即《莊子·天下篇》所稱的:周民族“以天為宗,以德為本”。又把宗教觀念上的尊祖,延長為倫理觀念上的過孝,也就是以祖為宗,以孝為本。這樣,德以配天,孝以對祖,形成周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有孝有德”的倫理性特點。
關於宗法性,就是因為周民族的形成和西周的建立是在“克商”的過程中完成的,一個本來比較落後的部落,一下子征服了一個先進的民族和一個強大的國家,這種突變使周民族的氏族管理機構在尚未全麵、徹底地崩潰時,就被形勢所迫迅速轉變成國家機關。與此同時,其氏族的血緣宗族關係發生蛻變,發展成了宗法製度。所謂宗法,據《說文解字》釋:“宗,尊、祖廟也;從宀,從示”“宀”是屋字,“示”是神王,其本義是宗廟。而宗法,就是宗族共同遵守的法規。這與周民族對祖先的崇拜,有共同的始祖和宗廟,有特定的祭祀是聯係在一起的。所以周民族分封的指導思想就是“異姓則異德、異德則異族……同姓則同德,同德則同心”。周民族宗法製度的具體內容是:天子世世相傳,每代的天子都是以嫡長子繼承父位,奉始祖為大宗,嫡長子的諸弟封為諸侯,為小宗。每代的諸侯也是以嫡長子繼承父位,奉始祖為大宗,任命諸弟為卿大夫,為小宗。卿大夫與士的關係也是如此。簡單地說,就是嫡長子繼承製,凡大宗必是始祖的嫡係子孫。小宗對大宗來講是小宗,但對本族來講又是大宗。在這裏大宗小宗從血緣上說是兄弟關係,從政治上說則是君臣關係。於是大宗小宗從上到下地聯結起來,就形成了周民族共同心理素質上以“大邦維屏,大宗維翰;懷德維字,宗子維城”的宗法特點。
周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倫理性和宗法性集中表現在禮樂製度上。
首先,禮起源於周民族原始社會時代的日常生活和祭神活動。《禮記·禮運》雲:“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汗尊而杯飲,蕢桴而土鼓,猶若可以致其敬於鬼神。”表明“禮”既起源於日常“飲食”生活的需要,又是為了“致其敬於鬼神”祭神活動的需要,而且“桴而土鼓”,“禮”與“樂”並行。進入奴隸社會後,祀成了奴隸主貴族的“國之大事”之一。而祀則與禮密不可分,正如王國維在《釋禮》中所指出的,古時的“禮”,指的是行禮之器,即“盛玉以奉神之器謂之若豐豐。”發展到後來,“奉神人之事道謂之禮”。於是禮與祀就密不可分了。周民族事事祀神,也就是事事講禮。前述周民族以德配天,就是通過禮來實現的。這個禮,不是曆史上所謂有周禮。其大體分為五類: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喜禮,使每個人從生到死,從人間到鬼神,從日常生活到政治、軍事活動,都處在其身份相適合的禮樂之中。正如《禮記·禮運》所說:“是故夫禮,為本於天,殽於地,列於鬼神,達於喪、祭、射、禦、冠、指、朝聘。”後來人們熟悉的“三禮”,其中的《周禮》是講周王朝的政治製度和政府組織;《禮記》是後人從理論上概括和總結前人關於周禮的言論。從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周民族禮樂製度的起源就與周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倫理性和宗法性有關。
其次,禮樂製度製定的目的具有強烈的倫理性。大家知道,周禮製定的目的,既是為了鞏固貴族統治階級內部的等級秩序,更在於統治人民。《國語·魯語上》即雲:“夫禮,所以正民也”。《左傳》昭公26年亦雲:“在禮……民還遷,農不移,工、賈不變”。所以孔子就一語道破地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正是由以禮樂製度的倫理性,所以在周民族中“道德仁度,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辯論,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治鬼神,非禮不誠不莊。”鮮明地表現出了禮樂製度的倫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