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人們不禁要問:如果說國家的產生可以作為古代民族形成的標誌,那麼吳、越兩國是否是由兩個不同的民族建立的呢?否。吳越是同一個民族所建立的兩個不同的國家。對此,當時的人們都是確信不疑的。如:吳王夫差將要北征齊國,伍子胥認為不行,他說:“夫齊之與吳也,習俗不同,言語不通,我得其地不能處,得其民不得使。夫吳之與越也,接土鄰境,交通屬,習俗同,言語通,我得其地能處之,得其民能使之。越於我亦然。”又如《吳越春秋》卷5《夫差內傳》中記載大夫種說:“吳與越同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再如,越國的範蠡也說:“吳、越二邦,同氣共俗”。今人王文清撰有《論吳、越同族》一文所論甚詳,餘不贅言。
至於同一個越民族為何會建立兩個國家,這當然是有其曆史背景的。這與吳、越兩國的建立分別受周民族和夏民族的影響不無關係。此外,吳國建立後,作為一個奴隸製國家,當然要掠奪和征服他人作奴隸,這樣與吳“習俗同,言語通”、“得其地能處之,得其民能使之”的“越”就首當其衝了。而越強大起來後,也就理所當然地要與吳發生衝突,這種衝突的最高表現形式就是戰爭,於是在吳王闔廬與越王允常時,兩國即開始發生戰爭,及至夫差和勾踐之時,戰爭就更多了。勾踐失敗後之所以到吳國給夫差作奴養馬,這正是由奴隸社會的性質所決定的。在這種尖銳的對立中,雖然吳、越本同屬於百越集團,但卻建立了兩個勢力不同的國家。經過反複的較量,公元前473年最後由越滅了吳,越民族也就統一於越國。順便指出,同一個民族建立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的情況在世界民族發展史上並非偶然現象,阿拉伯民族在其形成過程中先後建立了若幹個國家是更為典型的例證。
因此之故,吳、越兩國的建立也就成了越民族形成的標誌。
三、越民族特征的奇崛
從百越集團中突起的越民族,由於其與夏、商、周、楚諸民族的淵源不同,所以越民族的民族特征表現得十分奇崛,別具一格。
1.地處太湖流域的共同地域。
共同地域是一個民族長期共同生活、發生內部聯係的空間條件。正如我們在起源編中已論述過的那樣,越民族的先祖們,自河姆渡文化起,經馬家濱文化,良渚文化到幾何印紋陶文化,一脈相傳地世世代代居住在東海之濱的太湖流域,即今蘇南和浙北一帶,在於越各部落經過原始社會末期各氏族、部落分化、瓦解、融合的過程中,血緣關係逐步轉變為地緣關係。在這個轉變過程中,吳國建都蘇州,即《吳越春秋》卷1所記太伯在荊蠻之地築城,“周三裏二百步,外部三百餘裏,在西北隅,名曰故吳。”《漢書·地理誌上》也記載漢之會稽郡吳縣是“故國,周太伯所邑,具震澤在西,揚州藪,古文以為震澤。”又《淮南子·地形訓》雲:“越之具區”是天下“九藪”之一。高誘注曰:“具區,在吳、越之間也。”具震澤、具區澤即今之太湖,可見吳國在今太湖以東和以北。
而越都會稽,即今紹興,《國語·越語上》記載:“踐之地,南至句無,北至於擤兒,東至於鄞,西至於姑蔑,廣道百裏。”韋昭曰:句無,“今諸暨有亭是也”;禦兒,“今嘉興禦兒鄉是也”;鄞,“今鄞縣是也”;姑蔑,“今太湖是了”。可見越國在太湖以東和以南。
越民族共同地域的這種分裂狀態,後來隨著越滅吳而統一。
2.“同音共律”的共同語言。
一般說來,一個民族的共同語言是以某種方言為基礎發展起來的。由於吳國建國比越國稍早,在一個相當的時間內無論經濟力量,還是軍事力量,吳都強於越,所以越語是以“吳音”為基礎發展起來的,這就是西漢時,揚雄在《方言》一書中所搜集的“吳越”、“吳揚”、“吳楚”、“荊吳”之間的方言都離不開吳的原因。
春秋之時,越民族的共同語言被中原諸民族人稱之為“夷言”或“夷聲”。《春秋》定公14年記載:“於越敗吳於李”。孔穎達疏曰:“於越,越也,夷言發聲謂之於越,從彼俗而名之也。”《漢書·地理誌下》亦載:“太伯初奔荊蠻,荊蠻歸之,號曰勾吳。”顏師古注曰:“勾音,夷俗語之發聲也,亦猶越為於越也。”此即稱越語為“夷言”之例。又《淮南子·繆稱訓》記載:“艾陵之戰也,夫差曰:夷聲陽,勾吳其庶手?”此即稱越語為“夷聲”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