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漢民族的大發展(1)(1 / 3)

東漢以後,中原大亂,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四分五裂,到處是紛爭戰亂和封建割劇。在大分裂、大混戰、大動蕩之中,各民族或各部族四處流徒,北方匈奴、鮮卑、烏丸、氐、羌紛紛入主中原,江漢地區的部分蠻族也湧進中原,在中原地區形成漢族與匈奴、鮮卑、烏九、氏、羌及蠻族交錯雜居的局麵;而北方漢族人民又大批南移,在長江及珠江流域形成漢族與蠻、俚、僚、傒等南方少數民族或部族交錯雜居的局麵。在這種複雜多變的形勢下,在階級鬥爭和民族鬥爭的烈火中,是新生還是滅亡·漢民族第一次麵臨著生死存亡的嚴重危機。古代世界上有很多顯赫一時的民族,如古埃及民族、古羅馬民族、古希臘民族、古印加民族等,都由於戰爭或被消滅,或被征服同化而在曆史上消聲匿跡了。可是漢民族則不然,在東漢以後的魏晉十六國和南北朝時期這樣長期的動亂、分裂的險惡形勢下,不僅沒有被消滅,也沒有被他族所同化,恰恰相反,是漢民族同化了入主中原的北方少數民族,又南移同化了南方部分少數民族,發展壯大,創造了中國和世界曆史上輝煌燦爛、博大清新的唐文化,把漢民族的文化推向了曆史的高峰。

(第一節北方民族同化風起雲湧)

一、北方少數民族向內地的大遷移

東漢未年,北方少數民族和部族,開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向內地的大遷移。

馳騁漠北300來年的匈奴,在東漢末年開始南迂,史載:

(1)公元50年(建武26年)冬,“詔單於徒居西河美稷,亦列諸部王助為扡戌,使韓氏骨都侯屯北地,右賢王屯朔方,當於骨都候屯氏郡,皆領部眾,為郡縣偵羅耳目。”

(2)公元52年(甘露二年),“呼韓邪單於攜率部落入臣於漢,漢嘉其意,割並州北界以安之,於是,匈奴五千餘部落入居朔方諸郡”。

(3)《晉書·載記序》亦雲:“漢宣帝初納呼韓,居之亭鄣,委以候望,始寬戎狄。光武亦以南庭(南匈奴)數萬人徙入西河,後亦轉至五原,連延七郡。”

從而揭開了北方少數民族和部族在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內遷的序幕。其後,匈奴內遷之勢愈演愈烈,如風起雲湧不可遏製。請看:

公元185年(中平二年),南匈奴“單於羌渠使子於扶羅將兵助漢討平黃中,會羌渠為國人所殺,於扶羅以其眾留漢,自立為單於,屬董卓之亂,寇掠太原、河東、屯子河內。”

公元216(建安二十一年),曹操編組匈奴部眾,“分為五部,部立其中貴者為帥,漢人為司馬以監督之,魏未,複改帥為都尉,其左部都尉所統可萬餘落,居於太原故泫氏縣;右部都尉可六千餘落,居祁縣;南部都尉可三千餘落,居蒲子縣;北部都尉可四千餘落,居新興縣;中部都尉可六千餘落,居太陵縣。”

公元266年(泰始二年),有塞外匈奴二萬餘落來降,使居河西故宜陽城下,與晉人雜居,由是平陽、西河、太原、新興、上黨、東平諸郡均有匈奴人居住。

公元281年(太康五年),有匈奴二萬九千三百人降晉。公元283年(太康七年)又有匈奴十萬餘口詣雍州刺史王駿降附。次年,匈奴都督率種落一萬一千五百口降晉,都入居塞內。

南下內遷的匈奴中,除南匈奴外,還有被稱為“屠各胡”、“盧水胡”、“羯胡”和“稽胡”的匈奴人。

屠各胡,漢末從威武向東,北地、五原、西河及至並州都已有其蹤跡。魏晉以後,他們在內地的分布更為廣泛,在太行山東麓,屠各胡與烏丸等人雜居,從漢末到魏中期達300年之久。在涼州,除兩漢時已有屠各胡居武威外,曹魏時又遷來一批,《三國誌·魏誌·郭淮傳》載:“涼州休屠胡梁元碧等率種落二千餘家附雍州。淮奏請使居安定之高平,為民保障,其後因置西川都尉。”在秦隴地區屠各胡的分布更廣,更活躍,《晉書·劉載記》中有“黃石屠各路鬆多起兵於新平、扶風,聚眾數千”的記載;《晉書·石勒載記》中有“秦州休屠王羌叛於勒”的記載,《晉書·苻堅載記》中有“屠各張罔聚眾數幹,自稱大單於,完掠郡縣”的記載;《魏書·於栗附子洛拔傳》中有“會隴西屠各王景文恃險竊命,私署王侯,高宗詔洛拔與南陽王惠壽督四州之眾討之,徙其惡黨三千餘家於趙、魏”的記載,凡此等等,直到北周之時還不絕於史。在渭北,苻秦鄭能進任馮翊護軍時,為鄧艾祠所立的《鄧太尉祠碑》中就明言鄧太尉“統和寧式、城、洛川、定陽五部領屠各”。《魏書·尉撥傳》亦雲:“出為杏城鎮將,在任九年,大收民和,山民一千親家、上郡徒(即屠)各、盧水胡八百餘落層附為民。”可見,漢以後,到北魏之時,屠各胡已內遷分布在西起涼州,夾秦隴抵東西,直至渭北的廣大地區了。

盧水胡,其名始見於東漢明帝、章帝年間,所居之地在今甘肅西寧附近。到漢末、三國之時,盧水胡分布逐漸廣泛,其一部分南下進入四川漢山(今茂縣)境內,不僅《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傳》中有記載,而且《華陽國誌·大同誌》中也有記載。曹魏時,遷入涼州後武威附近的盧水胡曾經一度起事;居於關中渭水北岸的盧水胡的聲勢已相當大了,不僅曾反抗過曹魏的統治,而且還參加過西晉末年的反晉鬥爭。十六國時,前秦瓦解之後,張掖的盧水胡乘機興起,渭北的盧水胡也曾一度占領長安。直到北朝時,關中的盧水胡還不斷起兵反抗鮮卑拓跋部的統治。公元445年(太平真君六年)九月終於爆發了廣水胡蓋吳在陝西杏城領導的反魏大起義,範圍擴大到秦隴的金城、天水、略陽,東及河東,南至渭水南岸長安、。盧水胡內遷的人數雖沒有具體記載,但從蓋吳在杏城領導的起義失敗後,尉撥出任杏城鎮將,“在任九年,大收民和,山民一千親家,上郡徒各、盧水胡八百餘落盡附為民”的記載中可窺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