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以來,中國南方,即在今湖北、湖南、四川、廣東、廣西、安徽、江西境內,散居著被統稱為“南蠻”的一些少數民族和部族。到南朝時,“南蠻”名稱雖然繁雜,但從分布來看主要是蠻、俚、僚、傒四族。
先來看蠻族的分布。
南朝蠻族的分布,除今湖北、湖南全境外,還包括四川、河南、安徽、江西的部分地區,大約計有:
峽中蠻,居四川、湖北之間。《宋書·沈攸之傳》中有“巴東(今奉節東)、建平(今巫山)為峽中蠻所破”,其後攸之“遣軍入峽討蠻帥田五郡等”的記載;《梁書·陰子春傳》中有梁秦二州刺史陰子春曾“討峽中蠻,平之”的記載。
丹淅二川蠻,居河南、陝西、湖北交界處。《宋書·張邵傳》中有“丹浙二川蠻屢為寇”的記載。
雍州蠻,居湖北沔水(今漢水)兩岸。《宋書·沈慶之傳》中有“大破緣沔諸蠻”的記載;《末書蠻傳》中有“隨王誕又遲軍討酒北諸蠻”的記載;《南齊書·高帝本紀下》中有元嘉十九年“文帝遣太祖領偏軍討沔北蠻”的記載;《南齊書·張敬兒傳》中有“伐襄陽諸山蠻”的記載,凡此等等記載很多。
荊州蠻,居湖北境內長江兩岸及江北的沮水、漳水之間。《宋書·蠻傳》中有“江北諸郡蠻所居”和“南郡臨沮(今遠安南)當陽蠻反”的記載,《南齊書蠻傳》中有“漢陽(今遠安西北)本臨沮西界,西北接梁州新城,東北接南襄城,南接巴、巫二邊,並山蠻凶盛,據險為寇賊”的記載。
西陽蠻,居湖北東部的五水流域。除《末書·文帝本紀》中有“江州刺史王駿統眾軍伐西陽蠻”的記載外,在《宋書·沈慶之傳》、《宋書·柳元景傳》、《南齊書·劉懷珍傳》等均有攻打西陽蠻的記載。
湖陽蠻、南陽蠻,居河南西南。《南齊書·張敬兒傳》中有“擊湖陽(今唐河縣南)蠻”,“南陽蠻動,複以敬兒為南陽太守”的記載。
弋陽蠻、汝南蠻,居河南東南,弋陽即今潢川縣西,汝南即今汝南縣。《宋書·殷琰傳》中有“弋陽西山蠻田益之起義”的記載;《宋書·臧質傳》中有“伐汝南西境刀壁等山蠻”的記載。
晉熙蠻、廬江蠻,居安徽西部晉熙(今潛山)、廬江(今舒城)兩縣。《宋書·蠻傳》中有“晉熙蠻梅式生亦起義,斬晉熙太守”的記載;《陳書·宣帝紀》中有“台州廬江蠻田伯興出寇樅陽,刺史魯廣達討平之”的記載。
江州蠻,居江西九江一帶。《南齊書·曹虎傳》中有“江州蠻動”的記載;《宋書·庾悅傳》中有“尋陽接蠻”的記載。
湘州蠻,居今長沙一帶。《南齊書·柳世隆》中有“湘州蠻動,遣世隆以本官總督伐蠻眾軍”的記載;《南齊書·呂安國傳》中有“湘川(川為州之誤)蠻動,安國督州兵討之”的記載。
莫徭蠻,居湖南零陵、衡陽等地。《梁書·張纘傳》中有“州界零陵、衡陽等郡,有莫徭蠻者,依山險為居,曆政不賓服,因此向化”的記載。
巴陵蠻,居今湖南嶽陽。《梁書·太祖五王傳》中有“巴陵馬蠻為緣江寇害”的記載。
凡此種種,歸納起來南朝蠻族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據稱為“盤瓠之後”,崇拜犬圖騰的“荊、雍州蠻”。他們在東漢時主要居住於湖北西部與湖南西部交界的武陵地區,故又稱為“武陵蠻”;“至晉之末,稍以繁昌,漸得北遷”,至於荊州(今江陵)、雍州(今襄陽),故史稱“荊、雍州蠻”。另一類是據稱為廩君後人,由東漢時的江夏蠻演變而來的,祟拜白虎圖騰的“豫州蠻”。由於西陽蠻是其核心部分,而西陽郡又包括在東晉僑治的豫州範圍之內,故史稱“豫州蠻”。其分布範圍比較廣,《宋書·蠻傳》雲:其“北接淮、汝,南極江、漢,地方數千裏。”
蠻族人口據有關史料的祖賂統計,約有140萬左右。正如史書所說,北齊時豫州境內“蠻多華少”,蠻人輸租賦的有“數萬戶”。劉宋王朝鎮壓蠻人,“係頸囚俘,蓋以數百萬計”,其言雖過其實,但仍可見蠻族是南朝人口最多的一個少數民族。
次看俚族的分布。
俚族,本稱“裏”;而“裏,蠻之別號,今呼為俚人”。故《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傳》中所提之珠崖儋耳、交趾、九真、日南、合浦的“蠻裏”;日南、象林的“蠻夷”,九真繳外夜郎的“蠻夷”;蒼梧的“蠻夷”;鬱林、合浦的“蠻漢”;交趾、合浦、烏滸的“蠻”等,均為俚人。
俚族主要分布在嶺南地區。東漢時,嶺南交州的南海、鬱林、蒼梧、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七郡,除南海郡外,其餘六郡都有俚人。南朝劉宋時的廣州包括南海、蒼梧、晉康、新寧、永平、鬱林、桂林、高涼、新會、東官、義安、宋康、綏建、海昌、宋熙、寧浦、晉興、樂呂等18郡,都是俚人的分布區,故《宋書·夷蠻林邑國傳》雲:“廣州諸山並俚、僚,種類蟹熾”。此外,湘州的南部也有俚人,《宋書·良吏·徐豁傳》載,徐豁為姑興太守,表陳三事,第一件說到剝削太重,“年及應輸,便自逃逸,既遏接蠻、俚,去就益易”;第三件說到“中宿縣俚民課銀”問題。始興郡則屬湘州。
俚族人口,據《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傳》記載,僅東漢末被稱為“合浦蠻裏”的台浦烏滸人,一次“內屬”就有十萬餘而“開置七縣”,即高涼郡。可見俚族是嶺南地區最主要的一支少數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