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漢族是古今相承的古老語言)
漢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語言之一。眾所周知,甲骨文距離現代3000多年,從甲骨文的體係已相當完備的情況來推斷,如果說漢民族的祖先在5000千年前就創造了文字,還算是謹慎的會計的話,那麼,根據語言的產生先於文字的規律,可以毫不誇張地認為:漢語至少有10000年以上的曆史了。
世界四大文明的發祥地,曾產生過古埃及語言、古巴比侖語言、古印度語言、古中國漢語言。但是隨著曆史風貌的流逝,在各種內外因素的作用下,古埃及語言消亡了,古巴比侖也消亡了,古印度語言盡管保留下來了公元前4世紀的書麵語——梵語,至今婆羅門教仍用來作宗教語言,但在實際生活中也已消亡,剩下來的,就是中國的漢語,曆經曆史風雨的吹打,古今相承,不斷完善,不斷發展,至今不僅是10億漢民族的共同語言,也是中國的公用語言,甚至還是世界五大通用語言之一。
何以見得漢語具有古今相承的特點呢?
一、基本語音古今相承
說話的聲音是一發即逝的,我們怎麼得知漢語的基本語音古今相承呢?這全靠祖先給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文獻典籍,各種韻、韻圖,使我們可以從古書中“直音”、“讀若”、“反切”的注音,曆代的韻文、諧聲字、假借字、異文、重文、音訓、聯字、譯間以及方音中,探得漢語語音古今相承的線索和概貌。
按照漢語語音學家們的研究,根據語音發展變化的情況,漢語語音一般可分為上古音(先秦時代)、近古音(漢魏南北朝時代)、中古音(隋、唐、宋時代)、近代音(元、明、清時代)、現代音(1911年以後至今)5個階段。在音韻學上,則比較集中研究先秦西漢和隋唐宋兩個時期的漢語語音係統,前者稱為古音,後者稱為今音。這是因古音是漢語的源頭,後代的語音都是由此發展演變來的。而今音則是在反切創製、四聲發現、“讀破”運用、韻書編纂,特別是《切韻》、《廣韻》的編成,以及平仄律的使用的背景下形成的,它既體現了漢語從古音發展到今音的相承關係,又反映了漢語比較顯著的變化,在漢語語音發展史上是一個承前啟後的中間點,所以,我們隻要抓住漢語古音、今音和現代音三者之間相互連貫的承傳關係,即可清晰地看出漢語的基本語音古今相承的特點。
我們先拿現代音中的北京音係與今音中的《廣韻》音係進行比較。
聲類方麵,北京音係的聲類與《廣韻》41聲類對照,其關係如下:
b——幫、並(仄)
p——滂、並(平)
m——明
f——非、敷、奉
d——端、定(仄)
t——透、定(定)
n——泥、娘(疑)
l——來
g——見、群(仄)
k——溪、群(仄)
h——曉、匣
j——見、群(仄)、精、從(仄)
q——溪、群(平)、清、從(平)
x——曉、匣、心、邪
zh——知、澄(平)、穿、神(平)、
禪、莊、床(仄)
ch——繖、澄(平)、穿、神(平)、
禪、初、(平)
sh——審、禪、神、疏
r——日、(喻)
z——精、從(仄)、(莊)(禪)
(仄)
s——心、邪、(疏)
o——影、喻、疑、微
韻類方麵,更為複雜,為了簡明起見,下麵將北京音係的韻類與《廣韻》音係的韻類列表對照如下:
(一)單元音:
北京韻類來自舒聲韻來自入聲韻
i支紙,脂旨至,之止誌,微尾未,齊起霽,祭,廢陌昔錫職,質迄,緝
r支紙,脂旨至,之止誌,祭昔錫職、櫛質、緝
er支紙O,OO至、之止誌
u虞遇,魚語禦,模姥暮(厚候),(尤有宥)屋沃燭鐸覺,沒術物,緝
ǔ虞遇,魚語禦屋燭陌職,術物
a、ia、ua麻馬(歌哿筒):(佳蟹卦)鐸麥,曷未黠月,合盍洽狎乏幟
O、uo歌哿,戈果過,(模姥暮)鐸覺陌麥德戟,末薛沒
e麻馬,哥果,戈果過鐸覺陌麥昔德職,曷末薛沒櫛,合盍業緝
ieǔe麻馬、佳解卦、皆O怪、戈OO覺昔,屑薛目物,葉業
(二)複元音:
北京韻類來自舒聲韻來自入聲韻
ai、uai咍海代,佳筋卦,皆孩怪泰,夬(灰)陌、麥、職
ei、uei灰賄隊,齊齊霽、祭、廢、支紙,脂旨至,微尾未,(海,泰)德、(沒、緝)
ou、iao豪皓號,肴巧效,肖小笑,蕭蓧嘯鐸、覺
ou、iou候厚候,尤有宥,幽黝幼,(模,暮)屋
(三)鼻韻類:
北京韻類來源
an、ian、uan、ǔan寒早翰,桓緩換,刪潸諫,山產襇,先銑霰,仙線,元阮願,覃感勘,談敢闞,鹹陷,銜檻鑒,添忝,鹽琰盍,嚴儼釅,凡梵
en、in、uen、ǔn痕很恨,魂混慁,臻,真珍震,諄淮,文吻問,欣隱焮,侵寢沁,(青清勁耕粳蒸等嶝)
ang、iang、uang唐蕩宕,陽養漾,江講降,(耕庚粳)
eng、ing庚粳映、耕耿諍、清靜勁、青迥經、登等嶝,蒸拯證,(東董送,冬腫用鍾)
ong、iong東董送,冬O宋,鍾腫用,(庚粳映、耕清勁,青迥登)
從上述比較中,我們可以毫無疑義地得出結論:漢語從今音到現代音是相互連貫承傳的,表現出漢語語音體係的高度穩定性。
下麵我們再追根溯源,看一看今音與古音之間是否有承傳習關係。眾所周知,對於古音學術界至今還沒有一致的看法,各種意見基本上都蠡測,若要現代音與今音那樣進行對應比較,可靠性比較小,但是段玉裁在《文書音韻表,古十七部音變說》中以今音說古音的一段話,對今音與古音之間的承傳關係作了具體的論述,他說:
“之者,音這正也;咍者,之之變也。蕭宵者,音之正也;肴豪者,蕭宵之變也。龍候者,音之正也;屋者,音之變也。魚者,音之正也;虞模者,魚之變也。蒸者,音之正也;登者,蒸之變也。侵者,音之正者;鹽添者,侵之變也。嚴凡者,音之正也;覃談鹹銜者,嚴凡之變也。冬鍾者,音這正也;東者,冬鍾之變也。陽者,音之正也;唐者,陽之變也。耕清者,音之正也;庾青者,耕清之變也。真者,音之正也;先者,音之變也。諄文欣者,音之正也;魂痕者,諄文欣之變也。元者,音之正也;寒桓刪山仙者,元之變也。脂微者,音之正也;齊皆灰者,脂微之變也。支者,音之正也;佳者,支之變也。歌戈者,音之正也;麻者,歌戈之變也。大略古音多斂,今音多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