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近現代史時期漢民族的新發展(2)(1 / 2)

再次,是近代工人階級的隊伍以及民族資產階級最早是在漢民族中產生和形成的。其後,在整個中國工人階級隊伍中也是漢族成分的工人最多。這就使得漢民族在中國進入近代後,作為先進生產關係的代表,也就必然在全國各民族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義革命中處於主導地位,起著主體作用。

最後,是漢民族接受馬克思主義的真理較早,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又最早在漢民族中誕生,使得馬克思主義最早在漢民族人民中得到傳播和普及;馬克思主義的普退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的結合,也最早在漢民族中進行,並產生了黨的集體智慧的結晶——毛澤東思想。這樣,在中國共產黨這種領導作用的支配下,漢民族當仁不讓地挑起了革命的重擔。

所有這些與深深紮根於2000多年的文明史中,根源於上下5000年的曆史源流中的漢民族強烈的民族意識和堅固的民族穩定性結合在一起,與漢民族反抗任何民族壓迫的革命的民族精神和傳統融彙在一起,就使得漢民族在國內民族關係上一直處於主導地位,起著主體作用,這也就是漢民族在中國民主革命時期的新發展。

(第二節社會主義漢民族的形成)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的誕生,標誌著中國人民從此站了起來,漢民族也就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入新民主主義社會。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三反五反”以及肅反運動,隨著1956年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得決定性的勝利,中國絕大部分地區基本上完成了對生產資料私有製的社會主義改造。這不僅標誌著幾千年的階級別削製度的曆史已經基本結束,也標誌著社會主義的社會製度在中國已經基本上建立起來了。於是中國各民族人民有步驟地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經曆過漫長的封建社會和苦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漢民族,在這個轉變中發展而形成為社會主義民族。

社會主義民族的概念最早是列寧於1926年在《關於自治問題的爭論總結》中提出來的,當時列寧稱之為“社會主義的大民族”。後來,斯大林根據蘇聯十月革命勝利後11年的社會主義的實踐,於1929年,在《民族問題與列寧主義》中,發揮了列寧的論述,專門對社會主義民族作了具體的闡述。他說:

蘇維埃民族“是在俄國資本主義被推翻以後,在資產階級及其民族主義政黨被消滅以後,在蘇維埃製度確立以後,在舊式民族即資產階級民族基礎上發展和形成的。”“工人階級及其國際主義的政黨,是團結和領導這些新式民族的力量。為了消滅資本主義殘餘和勝利地建設社會主義而在民族內部建立工人階級和勞動農民的聯盟;為了各個民族及少數民族的平等權利和自由發展而消滅民族壓迫的殘餘;為了確立各民族間的友誼和確立國際主義而消滅民族主義的殘餘;在反對帝國主義的鬥爭中與一切被壓迫的和沒有平等權利的民族結成統一戰線,——這就是這些民族的精神麵貌和社會政治麵貌。”“這種民族應該評定為社會主義民族”。

斯大林的這些論述至今仍然是有指導意義的。

經過中國30年的社會主義實踐,漢民族作為一個社會主義民族,由於社會主義製度的確立,作為階級的地主階級、富農階級已經消滅了,作為階級的資產階級也已經不存在了,從而消滅了剝削階級和剝削製度。原來作為地主、富農對立麵的農民,已不是耕者有其田的個體農民,而是社會主義的農民,原來作為資本家對立麵的工人,已不是賣勞動力的工人,而是社會主義的工人;原來在舊社會大部分依附於剝削階級的知識分子,也變成社會主義的知識分子了。這與過去封建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乃至新民主主義社會時期劃分為階級的漢民族根本不同,社會主義的漢民族已不劃分為階級,在民族內部也就沒有階級的根本對立。胡耀邦同誌在黨的12大上所作的報告中分析當前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時說:“黨中央反複指出:在剝削階級作為階級消滅以後,我國社會存在的矛盾大多數不具有階級鬥爭的性質,階級鬥爭已經不再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這樣由社會主義的農民、工人和知識分子組成的漢民族,其內部的主要矛盾也就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於是阻礙民族發展的階級障礙被徹底掃除了,這就為漢民族的繁榮和昌盛提供了最好的基礎和條件。此其一。

其二,由於建立了以工人階級為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政權,建立了社會主義公有製的經濟製度,並且實行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經濟原則,這就決定了漢民族共同經濟生活的社會主義性質。

其三,由於漢民族與全國各民族人民一樣,公認中國共產黨為領導核心,公認馬克思主義和毛譯東思想為指導思想,因此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體民族,在實現和鞏固國家的統一,實現和鞏固全國各民族人民的大團結方麵;在戰勝帝國主義、霸權主義的侵略、破壞和武裝挑釁,維護國家和安全和獨立方麵;在建立比較完整的工業體係和國民經濟體係,在發展農業,依靠自己的力量基本上保證人民需要,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方麵;在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事業的發展方麵;在國際上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執行社會主義的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方麵,漢民族雖然都處於主導地位,挑起了重擔,並充分發揮了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早已形成的主體作用;但是,在社會主義的民族關係中,卻根據馬克思主義關於民族團結和民族平等的理論,不斷批判和鏟除大漢族主義,努力幫助各少數民族發展政治、經濟和文化逐步消滅曆史上遺留下來的事實上的不平等,實現各民族的共同發展,共同繁榮。與此同時,漢民族還發揚在曆史上固有的對外族或外國優秀文化的吸收力和消化力,在新的社會主義的曆史條件下,也積極學習和引進一些適合中國國情的先進技術,擴大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以促進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

Tip:阅读页快捷键:上一章(←)、下一章(→)、回目录(回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