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漢民族共同語言的特征(2)(1 / 3)

《周·冬官考工記》雲:“或坐而論道,或作而行之,或審曲麵執,以飾五材、以辨民器。”此乃選擇式。

《國語·越語》雲:“夫雖無四方之隴,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而擇也”此乃轉折式。

《左傳·僖公三十年》雲:“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投不穀?”此乃假設式。

《韓非子·觀行》雲:“古人之,目短於自見,故以鏡觀麵。”此乃因果式。

《史記·屈原列傳》雲:“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此乃目的式。

《列子·湯問》雲:“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後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此乃條件式。

從上四個方麵的列舉中,我們又可以毫無疑義地肯定:漢語的基本語法確實是穩定的,所以盡管漢語的方言複雜,除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粵方言、閩方言七大類外,方言之下有次方言,次方言下又有土語,但由於基本語法的一致性,朗讀起來隻不過是語音更有千秋而已。此乃漢語具有古今相承特點之又一證。

四、基本修辭古今相承

漢語修辭現象多姿多彩,是世界上任何其他語言的修辭現象所不易有、也不可能有的。據陳望道先生《修辭學發凡》中所舉,約有六七十格。更可寶貴的是漢語的修辭自先秦萌芽以來,經西漢修辭思想的成熟期,魏晉南北朝到元的修辭學發展期,再經明、清修辭學的複古期,直到現代,古今一脈相承。下麵我們舉漢語修辭中最常用的一些基本修辭方法來討論。

1.比喻

《莊子·山木》雲:“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在此將“君子之交”比喻為“水”,將“小人之交”比喻為“醴”。

《孔子家語》雲:“良藥苦口而利於病,忠言逆耳而利於行。”在此將忠言比喻成良藥。

以上為明喻,是現代漢語中最常用的比喻手法之一。

《左傳》文公七年雲:“趙衰,冬日之日也;趙盾,夏日之日也。”在此將趙衰比喻為“冬日”,趙盾比喻為“夏日”。

《論語·顏淵》雲:“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在此將君子的德性比喻為風。

以上為暗喻,也是現代漢語中最常用的比喻手法之一。

《論語·子罕》雲:“子曰: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雕也。”在此把意誌緊張的人比喻成耐寒的鬆柏。

《史記·伯夷列傳》雲:“顏淵雖篤學,快驥尾而行益顯。”因為古有“蒼蠅附驥尾而致千裏”的說法,所以在此將把顏淵比喻成“附驥尾”,以說明其因孔丘而名聲彰顯。

以上為借喻,也是現代漢語中最常用的比喻手法之一。

2.比擬

《楚辭·離騷》雲:“吾令鶴為煤兮,鶴告餘以不好”。在此將“鶴”當作人寫。

《詩經·魏風·碩鼠》雲:“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逝將去女,適彼樂土。”在此將“碩鼠”當作人寫。

以上為擬人,是現代漢語中最常用的比擬手法之一。

《左傳》昭公十五年雲:“吳在蔡,蔡必速飛;去吳,所以翦其翼也。”在此將蔡國當作鳥,朝吳當鳥翼來說。

《左傳》哀公十一年雲:“吳將伐齊,越子率其眾以朝焉。王及列士,皆有饋賂,吳人皆喜,唯子胥懼,曰:是豢吳也夫。”在此,“豢吳”之意,就是說越人結吳人,猶如人豢養牲畜,其目的是要殺它。

以上為擬物,也是現代漢語中最常用的比擬手法之一。

3.借代

《左傳》僖公二十二年雲:“君子不重傷,不離二毛。”“二毛”指有黑、白二發的老人,在此借來代替老年人。

《論語·公冶長》雲:“子曰:臧文仲居蔡,山節藻,何如其知也。”因大烏龜產於蔡,在此借產地之名代替大烏龜的名稱。

《孟子·滕文公上》雲:“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鐵”指犁,在此借材料的名稱代替犁的名稱。

《論語·顏淵》雲:“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四海之內”指四海之內的人,在此借人所在的地的名稱來代替人。

以上為旁代,是現代漢語中最常用的借代手法之一。

《詩經·王風·采葛》雲:“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在此以“秋”代替“年”,以部分代替全體。

《楚辭·離騷》雲:“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在此將“九”作為不定數詞用,借特指代泛指。

《孟子·滕文公下》雲:“誌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葬其元。”在此借死的結果“在溝壑”代死原因。

《論語·學而》雲:“子曰:學而時飛之,不亦說乎?”在此借男子的道稱“子”來代孔丘。

以上為對代,也是現代漢語中最常用的借代手法之一。

4.誇張

《尚書·堯典》雲:“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在此將水勢之大誇張為“滔天”。

《詩經·大雅·假樂》雲:“千祿百福,子孫千億。”在此將子孫眾多誇張為“千億”。

《列子·湯問》雲:昔韓娥東之齊,匱糧,過雍門,鬻歌假食,既去,而餘音繞梁欐,三日不絕。在此將歌聲誇張為可繞梁三日。

《史記·項羽本紀》雲:“樊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頭發上指,目眥盡裂。”在此將樊噲發怒時的表情誇張為發上指,目盡裂。

以上為誇張,是現代漢語中最常用的修辭手法之一。

5.雙關